臺泥 :今年20多個地區近30個水泥窯或將開展協同處置
張安平看上去更像是一位歷史學家、思想家。無論是在水泥行業的峰會,抑或是在學校的講壇,這位臺泥集團董事長都會洋洋灑灑地從宇宙混沌的初始、女媧補天、羅馬萬神殿、胡佛水壩,從城市的誕生、人類第一家工廠、工業革命、循環經濟、植物保種……一路說來,好似一堂與水泥無關的歷史公開課。
“但是,別說我不懂水泥。我在1979年就已經在高雄岡山蓋過水泥廠,爬過水泥窯,換過耐火磚。”張安平指著身上曾被高溫燎過的痕跡說。
實際上,張安平每一次的演講都是循著人類文明的足跡,最終的破題,放在了水泥。他認為,水泥自誕生起,就與人類有著共生關系,并肩負綠色使命。
水泥是人類文明的黏著劑
對歷史和藝術的深諳,令出生水泥世家的張安平獨具人文氣質。在他看來,水泥是人類文明的黏著劑,是推動人類文明往前邁進的力量。人們用他們的想象和創意來做產品和藝術品,在數千年的歷史里打造出許多堅固不朽的建筑,至今仍令人感受其偉大。他舉例說:“羅馬,永恒的城市;伊斯坦布爾,連接東西方的橋梁;西安,中國的古都、西域的門戶;中東的耶路撒冷,世界宗教的圣地;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文藝復興的發源地。”而重要的是,他從中看到了“祖先在建立城市時,所考慮到的永續設計,包括環境、居住和防御。”
張安平毫不掩飾對水泥的贊美,而對水泥業的原罪也沒有漠視。“水泥幾乎和農業、漁業、畜牧業一樣,也是一個取之于大地,用之于人類文明的事業;但是它始終沒能和更高的價值鏈接在一起。破壞的、污染的、無生命的、與美感不相容的……似乎是水泥業以往的宿命。”
臺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
的確,水泥誕生之初無疑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由于需要將石灰石煅燒成熟料,大量的燃料被用來煅燒,加之燃料燃燒,石灰石煅燒過程中會產生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并帶來難以計數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水泥工業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
然而,事實并非完全如此。作為一種建筑必需材料,水泥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它是文明發展的需要,生產過程中產生污染物排放不可避免,但是水泥并不應該以環境“破壞者”的姿態出現,相反水泥更應該是環境的“維護者”,美好家園的創造者。
在對水泥業歷史與現實的重新審視后,張安平為臺泥制定了全新的目標:走更精致、制程更環保的路線,改變水泥業形象。臺泥轉型為“一個全神貫注處理人類文明與大自然間復雜關系的綠色環境工程公司”。
對于大陸正在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追求高質量的發展,張安平說這實在是一樁幸事!他認為,隨著技術與觀念的提升,水泥行業正處在脫胎換骨的關鍵節點,業者在此刻必須通盤考慮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意識,扭轉大眾對水泥行業的負面形象。這樣才能為行業帶來循環再生、永續經營的真價值,使其真正成為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廢城市:臺泥的新理想
張安平常說,期待有朝一日實現“無廢城市”的理想。這一理想終于臨近了。
2019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計劃到2020年,系統構建“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探索建立“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無廢城市”建設示范模式。
2019年5月23日,臺泥集團旗下的廣西貴港臺泥東園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33萬噸/年)項目正式動工,建成后將形成年處理30萬噸固危廢與3萬噸市政污泥能力。該項目是臺泥集團循環經濟綠色環保價值鏈的旗艦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危險廢棄物處置的重要生力軍。這是臺泥集團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里程碑,將為社會承擔減廢及處置廢棄物的責任,為打造“無廢城市”而努力。
在活動現場,張安平興奮地表示:“臺泥集團一直認為永續地球是我們最重要的責任,也是人文價值最重要的體現。保護環境、永續生態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循環再生’。當一些垃圾無法循環再生時,把水泥窯轉化為‘廢棄物終結者’或‘城市凈化器’,正是目前最具可行性的方案。臺泥希望,今天在貴港隆重啟動的這項環保工程,將成為可以被廣泛復制的成功模式,讓我們的好山好水長長久久,讓中國特有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精神,為子孫留一片凈土的善念,引領著我們建設21世紀的城市文明。”
過去30多年來,水泥窯一直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扮演著“廢棄物終結者”或“城市凈化器”的角色。臺泥集團拓展環保事業的腳步從未停歇,早在2015年,臺泥安順廠就已建成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項目,并被列入工信部2016年水泥窯協同處理固體廢棄物試點示范單位。2017年,臺泥決定全面向環保業戰略轉型,在張安平規劃的藍圖中,未來臺泥將不只是水泥制造與銷售公司,而是主動尋求環保解決方案的提供者。除了在2017年設立負責建設及運營臺泥貴港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項目的貴港臺泥東園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外,2018年,臺泥環保事業布局提速,北京臺泥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掛牌,為臺泥集團在大陸目前多個正進行環評辦理與規劃設計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項目,提供技術支持服務支援。2019年5月初,臺泥集團旗下臺泥國際與寶武集團環境資源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顯示臺泥的作為與經營管理,都是朝著“以大自然為主體”、以“社會利益為宗旨”的思考角度出發。
據張安平介紹,除貴港以外,2019年臺泥會在廣東韶關及和平等廠區爭取廢棄物處理合約。同時,在廣西、遼寧、四川等20多個廠區、近30個水泥窯,爭取與當地政府協同垃圾資源化處理。
水泥是有“溫度”的
對水泥的思考,使張安平走得更遠。水泥僅僅是冰冷的嗎?他試圖賦予水泥新的內涵與生命力。
不久前,臺泥(貴港)水泥有限公司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廣西貴港市覃塘區大郭小學的30余位師生和家長應邀參加一場別開生面的課外實踐活動—“臺泥水泥手作工作坊”。臺泥的專業培訓師帶領師生和家長,用水泥材料制作實用性與觀賞性兼具的植物盆器。學生們興高采烈地體驗了從水泥攪拌、灌模、震動到拆模以及彩繪的全過程。當看著灰撲撲的水泥在自己手里神奇地變成一個個漂亮的作品時,孩子們不禁歡呼雀躍。這是臺泥集團在大陸舉辦的首場文化創意活動,未來將陸續推行至臺泥集團旗下20余家水泥廠,邀請水泥廠周邊的學童和鄉鄰,親自體驗水泥的溫暖與不凡創意,從而進一步拉近與社區鄰里的距離,共同促進當地與環境協同發展。
廣西貴港市覃塘區大郭小學的學升們親手感受水泥的“溫度”
張安平表示:“臺泥舉辦‘水泥手作工作坊’,不僅要感謝社區鄰里對臺泥的支持,也希望藉此讓民眾親自接觸水泥,體驗自己動手做的過程,賦予其新的內涵和生命力。通過在水泥器具上融入新穎的造型藝術,讓生活在水泥工廠周邊的鄉鄰們有機會真切地感受水泥的溫度。”
為鼓勵同學們勤于思考,張安平還親切地化身“張伯伯”準備了若干趣味問題與孩子們互動,諸如“人類文明距今有多少年—5萬余年”“人類與猿人的最大區別—抽象思考能力”“人類圈養最早的家畜—羊”“當今世界現存最早使用水泥的建筑物—2000年歷史的羅馬萬神殿”,現場氣氛十分熱烈。學生們紛紛表示,在這里學到了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
活動間隙,師生和家長們還津津有味地觀摩了臺泥集團最新的企業形象宣傳片,并參觀了綠樹環繞的花園式工廠。他們對臺泥集團致力于成為處理人類文明和大自然復雜關系的綠色環境工程公司的愿景有了更加直觀的認知。
臺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與學生們親切互動
實際上,臺泥集團于2018年10月率先在業界開展創新的“臺泥水泥手作工作坊”活動,首度將創作與設計元素注入水泥,并以藝術教育為目標,結合水泥植物盆器的制作、植物栽種知識以及廠區的生態環境導覽教育,為周邊社區提供別出心裁的文創課程。該系列活動在臺灣花蓮、蘇澳和臺北相繼舉辦,深受廣大參與者的好評。
這也源自張安平對城市文明的理解。他認為,城市不應該只是個空間,不應該只是一堆建筑物與石頭,最重要的是人。一個城市的重要性及永續性不在于它的大小,而是在于市民視野的寬度和他們夢想的高度。面對這個時代發展的問題,如何找出解決困境的各種可能,是我們的城市無法閃避的天職。“當下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我們未來的下一個世代。因為我們正在書寫歷史。”張安平堅定地說。
注入環保新美學
“人生永遠充滿了想不到的事,我以為做個飯店持有者就差不多了,從沒想到因為成允意外過世,我又回到已經離開兩、三次的行業。”原本在都市以外過著優渥精致、閑云野鶴般生活的張安平,2017年因臺泥集團前董事長辜成允的驟然離世,再次走向前臺,主動請纓掌舵臺泥。“臺泥對我就是個承諾。這是我對丈人的責任,還有對自己內心的責任。”作為海基會首任董事長辜振甫先生的女婿,他謹記岳父曾經對他的請托“若臺泥遇難關,你一定要幫忙。”
此時擺在他面前的臺泥集團不僅是12家公司,還涵蓋水泥、電力、化工、航運、環保、橡膠、制藥等12個行業。張安平全力投入,用40天看報表、讀數據,快速摸熟臺泥發展軌跡,踏遍臺灣各廠、大陸10多個省、20多處工廠。“這個經歷完全改變了我的人生!”不到兩年的時間,他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臺泥集團2017年合并營收和凈利均較2016年成長;2018年第1季合并營收較2017年同期成長14%、凈利年增254%。
不僅如此,張安平對環保的理解注入了新的美學意涵。臺泥因此有了新的面貌:強調質量的“品”字符號,被重新設計為“莫比烏斯圈”和“數學的無限符號”,兩者結合,象征著臺泥“循環永續”的新愿景。
臺灣水泥公司TCC(Taiwan Cement Corporation)三個字,他也重新詮釋,多了全面氣候承諾(Total Climate Commitment)、全面關懷承諾(Total Care Commitment)的意涵。新愿景則用古希臘文“Eudaimonia”表示,意思是人類最高層次的幸福。
據臺灣《遠見》雜志報道,在位于臺北中山北路的臺泥大樓一層大廳,張安平也加入巧思,把飯店的美學帶進原本空蕩的空間,增加了兩處宛如飯店接待處的休息區,沙發、書籍、書柜等一應俱全,一臺電視播放著臺泥歷史影像,還能看到辜振甫老先生的珍貴的影像。冰冷空間頓時增添溫度。
而大廳正中央也擺放了一件金屬藝術品,可讓人自由轉動,但不管怎么轉,最終都會回歸到平衡狀態,饒富意境。
最新制作的臺泥企業影片,20分鐘內容,拍得唯美,自然、人文精神兼具,處處體現著張安平的思維。影片強調,自然界是沒有廢棄物的,因此水泥產業未來朝向零廢棄物,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進入張安平時代的臺泥,有了更具美學的時代特色。它契合了人類文明的美好意象。
編輯:余婷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