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花蓮垃圾圍城 臺泥推動“和平開放生態工廠”計劃
臺灣花蓮因掩埋場即將全面滿載封閉, 又無焚化爐, 截至今年五月底,垃圾堆置已近15000噸,相當于三個多月的垃圾量。花蓮縣政府為解除垃圾圍城危機,決定與水泥公司合作,利用水泥窯1300度高溫協同處理垃圾。為此, 花蓮縣環保局6月6日在秀林鄉和平村舉辦“水泥業(窯)協同處理廢棄物BOO案”公聽會,縣政府相關人員、秀林鄉及和平村居民都到現場參與, 臺泥董事長張安平也親自出席,表達臺泥和平廠身為花蓮的一份子, 愿意以服務社會的角度, 處理廢棄物解決問題,并提出“和平開放生態工廠”計劃。
服務花蓮: 和平開放生態工廠,景色怡人的和平廠
張董事長表示, “這是臺泥跨世代、與眾不同卻艱巨的行動綱領。”結合當地社區與和平廠區特色,與在地居民共創‘生態聚落’,如同丹麥卡倫堡及日本大島造船廠,產業與社區的共生模式, 規劃在花蓮和平打造一處現代科技、循環生態、知識性且臺灣獨有的生態觀光產業園區,這也是臺灣大型制造業,打造‘開放式循環生態工廠’首例。
“水泥窯協同處理垃圾“是國際間最成熟的垃圾處理技術之一,在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已采用逾40年。水泥窯已被認為是城市的凈化器,”高溫、高滯留時間、高擾流“的三高特性,不僅能完全分解廢棄物中的有機質,還能有效地將廢棄物轉化為能源。尤其民眾最擔心二噁英排放,若由水泥窯平均1,300 度的高溫來處理廢棄物,更能有效去除二噁英,是最安全、環保的垃圾處理模式。
在這場公聽會上, 張董事長提出“和平開放生態工廠”構想,他說,“這是一個藏在腦海里許久的計劃,先進的循環生態工廠就像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圖騰,緊緊的護佑著廠區和社區,它增強不同群體的團結精神,重建廠區和社區的血緣關系。”藉由打開廠大門,讓社會重新認識水泥業已不再是耗能污染環境的產業;同時希望“為花蓮縣增添一個具備現代科技、足以與任何景觀城市競爭的、開放的、循環生態的、知識性的生態工業園區, 為社區開拓新的經濟價值。”
張安平董事長除了親自出席和平公聽會,在會后還主動走向場外,親自把和平開放生態工廠的說帖送給村民,并且在大雨中與他們對話溝通。
“和平開放生態工廠“的概念是以“生態群落”為定位,結合和平村獨特的部落特色,以及全球首創、臺泥和平工業區的水泥廠、火力發電廠、及工業港的三合一循環經濟模式;加上和平港今年通過歐盟生態港第一階段認可,清澈見底的海水,肉眼即可看到海膽、熱帶魚等魚群,艷麗的珊瑚更是吸睛,有”和平大堡礁“秘境之稱。
張董事長以日本大島造船廠與丹麥卡倫堡(Kalundburg)工業園區為例,說明工廠可以是充滿良善動機與美麗愿景的地方,除了從事生產之外,“工廠可以是一個能傳遞知識的教室,像是沒有圍墻的學校;包羅各種知識、可以是典藏文物或者是藝術品的博物館;當然也是種子庫、原生動植物的希望保育區、一個大公園,游樂園...工廠,可以是現代進步文明的地標景觀圖騰。”這個開放式工廠, 將規劃綠能生態建筑作為和平村的新地標,打造生態教育場域,提供水泥手作教室、廢棄物再生創作課程、原住民文化體驗等活動,讓參觀者可以用五感六覺親身體會和平山海之美,“親自參與”將會是“和平開放生態工廠”的主要特色。
綠色使命
蘇花公路改善工程即將完工,通車在即,公路出口就在臺泥和平廠旁,和平村將成為游客進入花蓮的新起點。如何看待這個機會, 透過社區與廠區共創價值, 合作推動地方創生,逐步打造開放、透明、融入、分享的循環生態園區, 將是臺灣產業與地區共生的新契機。張董事長說,人的一生有“3個命“:性命、生命和使命,臺泥提出和平開放生態工廠計劃,正是對社會有幫助的使命。
編輯:余婷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