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聞聯播:向新逐綠 加快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 海螺加快提升產業“含綠量”
安徽圍繞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過去的一年,大力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轉型,加快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新型能源體系,持續提升經濟發展“含綠量”。1月31日,安徽新聞聯播以“向新逐綠 加快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為題,對海螺集團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快低碳技術研發和產業鏈延伸舉措進行報道。 走進海螺集團白馬山水泥廠的智慧農業大棚里,一串串西紅柿鮮紅欲滴,長勢喜人。而它們從幼苗長到現在,使用的肥料都是從附近的水泥窯煙氣中提純出的二氧化碳。 海螺集團白馬山水泥廠黨委書記、廠長盧叔敏:一般的室外栽培西紅柿,一畝地一年產量大約在4000到6000斤。我們這個設施農業,再加上二氧化碳作為植物氣肥,產量每年可以達到80000斤每畝,也減少了農業的面源污染。 早在幾年前,盧叔敏就帶領團隊成功對水泥窯煙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了100%捕集提純,用于工業原料和食品添加劑,但市場推廣并不順利。白馬山水泥廠每年生產5萬噸二氧化碳,市場需求卻遠低于此。此外,每捕集1噸二氧化碳需要花費成本達400多元,遠高于市場價格,也就是說,投入越大,虧損就越多。 海螺集團安全環保部常務副部長翁長祎:有人認為水泥生產企業只要環保和排放達標就行了,為什么還要花大錢辦小事。但是我們經過反復論證,最終還是決定上馬這些項目,就是因為綠色低碳轉型,實際上就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 為此,企業決定從優化工藝和深化應用入手,在持續壓縮碳捕集成本的同時,與多個高校院所聯合開展研發,拓寬并延伸碳產業鏈,在全國率先將二氧化碳制成肥料應用到農業領域,提升農作物產量,迅速取得了成功。緊接著,他們又開發并應用了二氧化碳制氨、二氧化碳儲能、固碳建材等多項技術,有效解決了供大于求的問題,推動企業碳排放強度和總量實現雙下降,和2020年相比,碳排放總量下降了21.8%。 海螺集團三碳研究院總經理夏賢清:在碳捕捉和轉化利用方面進一步地探索研究,積極跟蹤國際上最先進的一些技術的進展情況,取得一些根本性的突破和實現產業化的應用,提高產品附加值,把二氧化碳作為一種資源來開發利用,變廢為寶。 如今,從長江之濱到淮河兩岸,以水泥、冶煉、鋼鐵為代表的傳統產業正加速向綠色化、數字化轉型升級,最大程度降低能耗,減少排放。截至目前,全省已創建150家省級綠色工廠、135家國家級綠色工廠和13個國家級綠色園區,“十四五”以來,全省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7.4%,為全省經濟發展增添了一抹靚麗的綠。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