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施工陋習和節能減排
施工陋習是一種習慣或作風,節能減排是工作目標,兩者似無關聯。《中國水泥網》10月9日轉載了《中國混凝土網》題為“新疆博樂南崗水泥‘廢里淘金’有收益來源”的報道。中國水泥網編輯對此批注“義務勞動要贊賞,忌不懼粉塵的‘蠻’干”。確實“廢里淘金”可圈可點,但仔細逐磨一下,覺得該“廢”本就不該出現,自然也不應出現后來的“義務勞動”和“淘金”。
據報道稱此廢是“公司熟料大棚一角有原一期工程施工結束后被施工方舍棄的澆注料約50-60噸”。整理如下:廢料名--澆注料,廢料原主--施工方,廢料量--50-60噸,原物料用途--耐火澆注材料,物料原價值--約十萬元,廢料產生原因--被施工方舍棄,淘金利益--(節前行動)三萬元,終極廢棄物量--(推算)約20~30噸。
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大手大腳的陋習隨處可見,為圖自己方便多領料已司空見慣。到工地轉一圈的話,各種緊固件、配件隨處可揀。下料時,不精打細算,哪能去考慮材料利用率。這里既與操作工人的職業素養有關,更與施工現場管理的粗放有關。施工單位為什么不按設計圖紙詳細計算和制訂采購計劃以及履行領料制度。反過來,如果按需領料了,則多了這么多料,只能懷疑施工單位是否存在“偷工減料”,如真是“減料”則就留下了生產安全隱患。
施工用材料消耗了大量能源、資源生產出來,又千里迢迢運到現場,卻沒有去“崗位”報到,成了固體廢棄物。之后,還要耗費能源、資源進行處置。這樣的陋習能不與節能減排有關!
國務院在《“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中指出,全面推行清潔生產。重點圍繞主要污染物減排和重金屬污染治理,全面推進農業、工業、建筑、商貿服務等領域清潔生產示范,從源頭和全過程控制污染物產生和排放,降低資源消耗。因此,從新疆博樂南崗水泥施工看,大有改進之處。即使要考慮備料富裕一點的話,剩余少量料或拿回,或規規矩矩轉給生產企業作為今后維修之用。一句話--物盡其用。
再則建設部也有《建設工程施工現場管理規定》。如此“舍棄”行為也不甚文明,把“尾巴”留給別人,對己、對他人、對社會都無利無益。
作為業主也本應在工程驗收時,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完全不應該拖到正常生產時,再打一場“殲滅戰”。
國務院提出“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及“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節能減排,發揮職工節能減排義務監督員隊伍作用,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生活習慣”很有必要,也很艱巨。但只要每一個人“認真”去做,糾正施工陋習也是能做到的。
編輯:hongwen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