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異地搬遷如何搬?切忌一“搬”了之
2018年,國家工信部發布了關于《產業遷移指導(2018)》,其中有15個省市涉及了水泥產業的調整。其中,河北、山東、海南、廣西、重慶、四川等省市不再承接水泥產能遷移,上海市將逐步引導和退出水泥產業;浙江、貴州、江蘇、湖北部分范圍不再承接水泥或逐步退出水泥產業。近年來,為進一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打贏藍天保衛戰,水泥行業加快了產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工作。異地搬遷、產業轉移等成了行業熱議的事件。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國際經濟環境經歷復雜深刻變革,國內經濟加快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各地區發展內生動力有待進一步激活,需要產業政策找準定位、積極作為、精準發力。通過政策引導促進產業合理有序轉移,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這既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實際舉措,也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加快制造強國建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有效助推。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97年水泥產量僅4.9億噸,隨著各應用領域的需求不斷擴張,水泥產業高速發展,供給不斷增加,2018年全國水泥產量為22.1億噸。從水泥產量變化趨勢將水泥產業的發展歷程分為如下兩個階段:高速增長階段,水泥產業從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遷移;產能調整階段,從華北、東北地區向華南和西南地區遷移。國家從政策高度上對各省市水泥產業的遷移制定了方向,并且在產業轉移的基礎上,進行產能置換,從而解決現階段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巨大隱患。
然而隨著各省市布局實施水泥產業轉移、異地搬遷政策后,有部分水泥企業表示了不解和擔憂:“與其勞民傷財異地搬遷,不如把精力資金投入到這些水泥企業的環保治理上,加大力度管控其污染物排放指標。”“異地搬遷是否也會有‘一刀切’的嫌疑?”多位行業人士對中國水泥網記者表示。
從短期來看,在當前水泥行業形勢大好的背景下,異地搬遷難免會給水泥企業帶來一些效益增長和人員就業方面的“陣痛”,但依筆者看來,水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從發達地區轉移到發展中地區,從市區轉移到郊外是伴隨中國經濟轉型的合理經濟現象,也是釋放要素、優化資源配置的必然過程,更是水泥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水泥作為高耗能行業之一,近年來隨著環保政策的日益嚴苛以及企業自身為提高核心競爭力所進行的技術升級改造帶來了污染物排放的大幅降低,然而水泥行業體量大,設備生產運行時間長,盡管單位污染物排放下降了,但排放總量仍然不容忽視。另一方面,水泥是剛需、短腿產品,運輸半徑通常不超過300公里,有的地方甚至僅100多公里,傳統的水泥運輸從水泥出庫到裝卸各環節人員需求量較大,同時缺乏有效的監督以致運輸途中超載、丟貨、袋裝水泥破漏造成污染、安全事故等事件頻發。當然,水泥產業就業人員需求量大,經濟增長動力強,對帶動地方就業,增強當地經濟活力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綜上,水泥產業轉移既有利于發達地區轉向綠色發展,可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于產業遷入地而言,有利于加快當地經濟發展步伐,加速其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此外,在嚴格按照國家指導方向下推進水泥產業遷移的前提下,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從嚴減量產能置換政策也或將是未來水泥行業工作的重點。
當然需要重視的是,相關政府部門在推動水泥產業轉移時應合情合理合法,在綜合聽取考量多方意見后有序推進產業梯度轉移和環保搬遷、退城進園等項目,對于因異地搬遷或將受損的水泥企業給予土地使用、稅收等方面的優惠,用工方面給予員工培訓的支持,降低五險一金繳費比例等,切不可盲目地一“搬”了之。
對于尚處在發達地區、城市中心區域的水泥企業而言,更應在立足自身及統籌地方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大力推動企業的環保升級改造,在污染物排放,居民區的防護距離,企業生產基地的綠化美化等方面都嚴格遵守相關規定,并且要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積極履行其社會責任,建立睦鄰友好的關系,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感及幸福感。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