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把握住企業技術改造的內涵
9月1日國務院以國發〔2012〕44 號下發了《關于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指導意見》(下簡稱《意見》)。《意見》開頭就對企業技術改造下了定義,技術改造是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對現有設施、工藝條件及生產服務等進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后產能,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投資活動,是實現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推進節能減排、促進安全生產的重要途徑。
從定義可明確,技術改造是對現有設施、工藝條件及生產服務等進行改造提升,是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投資活動。其立足點一是“現有”,二是“內涵式發展”。在新型干法水泥大發展過程中,眾多立窯水泥企業抓住了機遇,淘汰落后產能,用新型干法工藝更新原有立窯工藝,使企業煥然一新,也保持了企業在市場中的一席之地,贏得了時間、贏得了發展。
《意見》也指出了“企業技術改造工作尚存在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理順等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保障措施:建立職責明確、科學高效的企業技術改造工作管理機制,完善技術改造項目管理制度。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劉長發在題為“面對產能過剩 水泥工業路在何方”文章中對引起我國水泥產能過剩的深層次原因做了分析,其中談到,許多投資項目缺乏稱得上科學意義上的可行性研究和論證,以滿足通過項目核準為前提的“可批性研究”成為眾多咨詢機構普遍遵循的潛規則。還談到,政府對水泥工業發展的管控有所放松,由于水泥工業技術結構調整的空間較大,并未對控制總量引起足夠重視,盡管在不少文件中提出了控制總量的要求,但缺少跟進的具體措施。劉院長更明確地指出,投資體制改革后,水泥投資由批準改為核準且核準權下放到省(區、市),大部分省(區、市)多部門【一般為發改委和經貿(信)委】具備核準權,一些地區由于競相核準投資項目而使水泥工業發展幾乎到了失控程度。
回過頭看新型干法水泥項目蜂擁而起與主管部門核準有很大關系。在對總量控制沒有措施的情況下,來者不拒,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單位則“投其所‘好’”,編制可批性報告。而在項目核準下放到省級部門后,“兩條線”的問題也沒理順,企業可以從兩條線出擊,走通哪條算那條。由此也冒出了不少以技術改造為名的新建項目,如此“競相核準投資項目”,產能焉能不過剩!
《意見》為企業技術改造指明方向十分必要,即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對現有設施、工藝條件及生產服務等進行改造提升,實現內涵式發展,而不是進行擴大產能的投資活動。主管部門更要首先按《意見》所要求,提高技術改造工作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工業技術改造投資統計體系,加強企業技術改造投資的監測、分析和信息發布工作。
《意見》所提的重點任務為水泥企業指明了“技術改造”方向。其中兩項任務更值得水泥企業關注,也是可大有作為的天地。
一項是促進綠色發展。實施提升工業能效、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技術改造。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支持工業廢物、廢舊產品和材料回收利用以及低品位、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再制造產業。培育一批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示范企業。
一項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深化信息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管理、回收再利用等產品生命周期各環節的應用,加快推廣應用現代生產管理系統等關鍵共性技術,支持企業普及制造執行、資源計劃、客戶關系等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和綜合集成。
水泥企業應按《意見》要求,把握技術改造內涵,制訂企業技術改造實施計劃,努力實現《意見》所要求的“開創企業技術改造工作的新局面。”
編輯:wwb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