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水泥產能核定團體標準滿足了市場和創新需要?
產能本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到了水泥行業變得有些復雜了。
在水泥投資項目曾經需投資主管部門審批、核準時,在前期工作可行性研究報告階段,在研究市場預測和資源評價基礎上,需論證比選項目的建設規模和產品方案,并作為確定項目技術方案、設備方案、工程方案、原燃材料供應方案及投資估算的依據。建設規模即產能。可行性研究報告經投資主管部門審批、核準后,其報告中的建設規模即為所建生產線的法定產能,可以說是項目基準,如要變動須經原批準機關批準。
現在水泥投資項目實行備案管理制度,所要備案基本信息包括內容有:(一)項目單位基本情況;(二)項目名稱、建設地點、建設規模、建設內容;(三)項目總投資額;(四)項目符合產業政策聲明。可見,建設規模仍然是投資項目備案必須要有的內容。
按《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規定,項目備案機關收到辦法規定的全部信息即為備案。項目備案信息不完整的,備案機關應當及時以適當方式提醒和指導項目單位補正。項目備案機關發現項目屬產業政策禁止投資建設的,應當通過在線平臺及時告知企業予以糾正。
綜上所述,投資項目的產能確定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是一個經過科學論證的數據,是項目基準,不允許隨意改動,如需改動需履行嚴格程序。
當前水泥投資項目需實施產能置換,按2017年12月31日工信部下發《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工信部原[2017]337號)執行。由于置換產能勢必涉及以往(審批、核準)的水泥項目,這些項目中確有部分項目在種種因素影響之下,存在業內所稱“批小建大”。類似于影視界的陰陽合同。反映在水泥熟料生產線上,其所配置的設備與實際可發揮出生產能力不相稱。需要指出的是在同樣的生產規模下,由于產品方案不同、原燃材料不同、地域不同、設計院的水平、風格不同、或要為靠攏設備標準序列、耐火材料選配、生產線管理水平差異等因素,窯徑會存在差異,當然也不可能出現跨檔式差異。就像同樣規模生產線,T設計院窯徑為4.00米,N設計院窯徑為3.95米。或像曾在環評審批權限與投資項目審批權限不一致時,為了使項目環評審批在地方進行,日產5000噸級的生產線有意壓低到了4600~4800。
當窯徑存在跨檔式差異時,該項目的產能存在批小建大嫌疑也是必然的。對于這些項目的整理當然應從源頭加以解決。
嚴格監管批小建大生產線只能按所審批、核準“小”產能組織生產。在大馬拉小車情形之下,如抱著能扛得住就扛的心理,能耗等考核指標還能達標,那就扛唄。如不能達標,則按工信部等十六部門《關于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的指導意見》,責令整改,逾期未整改或經整改仍未達標的,依法關停退出。
如批小建大生產線醒悟,規規矩矩搞生產了,則應按產能擴建重新報備,當然,這個產能差額的填補,須實施產能減量置換,或淘汰自家既有部分產能,或交易取得置換產能。
如批小建大生產線擬主動退出,產能置換給需要的新建項目。則需按《產能置換實施辦法》第七條規定,用于置換的產能指標,依據項目備案或核準文件上的設計產能確定。實際產能小于備案或核準產能的,按實際產能確定。項目實際產能按照附表1水泥熟料產能換算表推算確定。
應該說工信部對用于置換的產能指標核定更加嚴格了。正如工信部在解讀政策時所指出的,鑒于水泥熟料項目建設存在“批小建大”現象,為倡導守信和依法依規,實施辦法規定:用于置換的產能指標,依據項目備案或核準文件上的設計產能確定。實際產能小于備案或核準產能的,按實際產能確定。實際產能繼續依據原辦法附表推算。即只能按所批“小”的產能交易。這樣,既保證了產能嚴肅性,又通過增加核定程序,防止產生違規者反倒得利的不正常現象發生。
工信部在解讀政策時還指出,實際產能繼續依據原辦法附表推算。所指原辦法系指,《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工信部產業〔2014〕296號)和《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工信部產業〔2015〕127號)。原辦法附水泥(熟料)產能換算推算中有條附注,該表主要用于產能置換。有點不解的是,明明是用于特定產能置換下的換算表,怎么會一躍成為《水泥產能核定標準》(團體標準)。這道小程序是做啥用的?另據公布的內容,工信部文件中是水泥回轉窯外徑,到了團體標準卻成了回轉窯筒體內徑?
在有年齡限制的青少年競技體育項目中,為防止有意壓低實際年齡的作弊,需進行骨齡測定。青少年真實出生年月日,是母親大人給的。骨齡只起復核作用。總不能通過測定骨齡來核定出生年月日。將通過窯徑換算變成了產能核定標準,其科學性,嚴肅性,實用價值,在提高水泥行業競爭力等方面值得商榷。
國務院《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指出,在標準制定主體上,鼓勵具備相應能力的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等社會組織和產業技術聯盟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標準,供市場自愿選用,增加標準的有效供給。在標準管理上,對團體標準不設行政許可,由社會組織和產業技術聯盟自主制定發布,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
《團體標準》制定要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側重于提高競爭力,且由市場主體自愿選用。如沒什么可用,或許只能被晾在一邊!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