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深推進協同發展 2023年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指數繼續提高
?京津冀協同發展統計監測辦公室
?
為更好反映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202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統計監測辦公室對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優化調整,將指標體系名稱調整為“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調整后的指標體系測算了2014—2023年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指數。測算結果顯示,2023年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指數為148.8(以2014年為基期),比2022年提高5.6。其中,創新發展指數和綠色發展指數高于總指數,分別為180.9和165.8,比2022年分別提高12.4和0.8,是主要帶動力量;共享發展指數、協調發展指數和開放發展指數分別為147.1、139.7和110.7,分別提高5.8、7.8和1.2。
?
2014—2023年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指數
?
?
一、創新發展持續引領,協同發展動能增強
?
2023年,京津冀三地持續加大創新投入,創新成果更加豐碩,創新協同穩步推進。區域創新發展指數為180.9,比2022年提高12.4,指數值和增長幅度均為各分指數最高。
?
2023年,京津冀區域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為4458.4億元,比2022年增長4.6%;R&D經費投入強度為4.27%,高于全國1.62個百分點,其中北京為6.73%,穩居全國各?。▍^、市)首位,天津、河北分別為3.58%和2.08%,比上年均有提升。區域每萬常住人口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為63.1人年,比上年增長8.9%,河北增速最快、為12.6%。區域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70.3萬件,每萬常住人口擁有量64.2件,比上年增長21.2%;其中北京262.8件,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區域技術合同成交額1.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創新帶動產出效率繼續提升,區域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9.5萬元/人,比上年增長5.3%。
?
2023年,京津冀互相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1286.9億元;其中,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748.7億元,比上年增長超1倍。截至2023年底,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數量突破萬家,三地聯合發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創新券服務提供機構(開放實驗室)目錄,推動1.43萬臺(套)科研設施與儀器向社會開放共享。持續推動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重要節點城市布局成果轉化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推動物質綠色創造與制造海河實驗室、河北清華研究院等多家津冀高水平研發機構加入實驗室體系。
?
二、產業協作加快推動,重點區域建設加速
?
2023年,京津冀三地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產業協作,“新兩翼”建設與承接同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指數為139.7,比2022年提高7.8。
?
2023年,北京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7.1%(按現價計算);天津、河北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和4.4%。加強產業對接協作,聯合繪制6條重點產業鏈圖譜,三地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在區域內跨?。ㄊ校┰O立分支機構近萬家。三地共同推出5批、203項“同事同標”政務服務事項,涵蓋涉企經營、交通運輸、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
?
2023年,區域空間聯系強度比上年提高3.6%?!靶聝梢怼苯ㄔO與承接同步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區連續4年保持千億量級投資,2019年以來通州區與廊坊北三縣連續舉辦項目推介會,2023年簽約50個,產業項目占比超6成。雄安新區成立7年來,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首批疏解央企搬遷進展順利,中國星網總部啟動試運行,第二批疏解高校、醫院、央企項目基本確定選址,央企在新區設立各類機構近300家。
?
三、綠色發展穩步推進,生態環境繼續優化
?
2023年,京津冀三地堅持不懈推進環境保護與節能降耗,區域生態環境更加優美,“水清地綠”畫卷鋪開。區域綠色發展指數為165.8,比2022年提高0.8。
?
2023年,京津冀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的斷面比例達80.4%,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區域5大主干跨境河流全部重現貫通入海,主要河流跨境斷面全面消除劣V類水質。區域每萬人均綠地面積22.7公頃,比上年增加0.69公頃,北京支持河北張家口和承德壩上地區植樹造林100萬畝,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營造林26萬畝,新一輪百萬畝造林工程新增造林綠化30.5萬畝。區域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水耗連續十年下降,2023年為24.9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1%(按現價計算)。
?
四、對外貿易平穩恢復,世界級港口加快建設
?
2023年,京津冀三地持續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推進對外貿易與經濟合作,加快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建設。區域開放發展指數為110.7,比上年提高1.2。
?
2023年,區域貨物進出口總額50285.5億元,比上年增長0.4%,京津冀三地分別為36448.5億元、8008.6億元和5828.4億元,其中北京和河北分別增長0.3%和7.6%,天津下降3.4%;其中,占比超5成的機電產品增長9.2%,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離子蓄電池組成的“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37.1%。區域實際使用外資212.3億美元,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97.1億美元。
?
2023年,天津港國際樞紐港口功能不斷完善,外貿貨物吞吐量達3.3億噸,比上年增長6.5%,集裝箱班輪航線總數達145條,其中“一帶一路”航線增至66條。國際航空運輸加快恢復,京津冀機場國際航班旅客吞吐量合計達到806.8萬人次,比上年大幅增長。區域開行中歐、中亞班列達1059列,連通俄羅斯、蒙古國、德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
五、民生服務強化共享,基礎設施持續共建
?
2023年,京津冀三地持續推動基礎設施共建與公共服務共享,區域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居民生活和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區域共享發展指數為147.1,比上年提高5.8。
?
2023年,區域鐵路運營里程1.13萬公里,比上年增長2.3%,相鄰城市基本實現鐵路1.5小時通達,北京至河北張家口、天津武清等6個毗鄰區域全部實現1小時內通達;高速公路里程1.1萬公里,京津冀定制快巴已開通北京往返燕郊、大廠、武清、寶坻等9條主線、35條支線,投入運營的車輛數從開通初期的16輛增加至79輛。
?
截至2023年底,三地教育部門簽署基礎教育合作協議10余項,成立高校聯盟20余個,各級學校加強合作;京津冀社??缡⊥ㄓ眉涌焱七M,實現25項人社服務事項“一卡通辦”、6.4萬余家定點醫療機構“一卡通結”、3900多條交通線路“一卡通乘”;河北省養老機構收住京津戶籍老人近5000人,到河北社區養老的京津戶籍老人接近4萬人,京津戶籍老人到河北旅居養老達59萬人次。
?
2023年底,區域常住就業人口5387萬人,比上年增加53.9萬人。2023年,京津冀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81752元、51271元、32903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6%、4.7%和6.6%;區域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8561.4萬人,比上年增長1.2%。
?
附注
?
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及測算方法
?
1.指標體系調整情況
?
為更好反映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提高監測時效性,202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統計監測辦公室對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優化調整。此次調整重點圍繞豐富協同發展內容,并緊扣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將指標體系名稱調整為“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修改后的指標體系如下。
?
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
?

?
2.主要指標解釋
?
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指為實施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而實際發生的全部經費支出。研究與試驗發展(R&D)指為增加知識存量(也包括有關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以及設計已有知識的新應用而進行的創造性、系統性工作,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種類型。
?
全社會R&D經費投入強度:指R&D經費支出與GDP之比。
?
技術合同成交額:指本地區報告期內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類合同的成交額。
?
全員勞動生產率:指地區生產總值與平均就業人口的比值,增速按現價計算。
?
區域合作與轉讓專利數:指區域內合作專利數、區域內轉讓許可專利次數指標。
?
城市群空間聯系強度:采用引力模型對其進行測度,公式為,式中Rij為城市i與城市j之間的經濟聯系強度,Dij為城市i與城市j之間公路運營距離;Pi、Pj分別表示城市i和城市j的常住人口,Vi、Vj分別表示城市i和城市j的地區生產總值。
?
“新兩翼”發展: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由通州區和雄安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和固定資產投資指標合成。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
?
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收入占比:指區域內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收入合計占規模以上服務業收入合計的比值。
?
京津冀各地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在另外兩地設立分支機構總數:指北京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與天津在京冀設立分支機構、河北在京津設立分支機構數的總和。分支機構指規模以上法人單位下屬產業活動單位(分支機構、派出機構、分公司、分部、分廠、分店等)。
?
PM2.5平均濃度:指一個日歷年內各日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的算術平均值。
?
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指合同外資金額的實際執行數,包括境外投資者實際繳付的注冊資本、營運資金,以及受讓境內投資者股權實際支付的交易對價。
?
貨物進出口總額:指實際進出我國關境并改變我國境內物質存量的貨物總金額。
?
衛生技術人員:指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注冊護士、藥師(士)、檢驗技師(士)、影像技師、衛生監督員和見習醫(藥、護、技)師(士)等衛生專業人員。不包括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如院長、副院長、黨委書記等)。
?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指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之和。
?
3.測算方法
?
以2014年作為基期并設指數值為100,通過時序變化,觀察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5個分領域指標值的變動趨勢。分別計算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5個分指數,然后合成為京津冀區域發展總指數。對于部分統計起始年份晚于2014年的指標,使用開始統計的第一年數據對歷史缺失值進行補充。
?
(1)權重確定
?
一是對指標體系中的一級指標采取了均等權重的形式,每個一級指標為20分。
?
二是對三級指標采用專家打分的形式賦予權重,經綜合分析評估后確定最終權重。
?
?。?/span>2)標準化處理
?
為保證各指標層的可加性,首先對各指標值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指標的2014年取值為基準1,根據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的差異,對各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處理方法如下:yt為某指標的測算值,y2014為某指標2014年的測算值,pt為標準化后的指標值,其中,t=2014,…,2023。
?
正向指標標準化處理:
?
逆向指標標準化處理:
?
?。?/span>3)指數合成
?
使用指數加權法進行綜合評價,得出各級指標的指數值。指數加權分析法的基本公式為:
?
綜合指數S =ΣPi * Wi
?
其中,Pi是經過無量綱化處理后得到的測評值,該值乘以相應的權重Wi可得到一個分指標的分值,Wi為第i個分指標的權重值;分別計算出各項分指標的分值后再進行加總得到各級指標的綜合指數。
?
?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