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發:面對產能過剩 水泥工業路在何方
進入2012年,隨著國家為應對2008年以來世界金融危機而采取的4萬億元投資刺激措施及其輻射效應對水泥需求的拉動效應逐漸消失,旺盛的水泥市場需求驟然降溫,2009年以來的全國水泥行業到處歡歌笑語的風景不再,今年上半年,水泥售價大幅降低,企業贏利明顯下滑,目前依然未見回暖跡象,于是,全行業的目光再一次聚焦于產能過剩對水泥工業發展的影響,并對水泥工業的發展前景普遍擔憂。
我國正處在大規模建設階段,擁有全球最大的水泥消費市場,2011年水泥消費量占全球的57.3%,當前的水泥市場需求尚處在上行區間,僅僅是需求增速的較大幅度降低全行業即感陣陣寒意襲來,一旦水泥消費高峰期過去,出現水泥消費絕對量的減少,依照目前的發展方式,情形將不堪設想,產能過剩條件下水泥工業應當如何發展的問題已經現實地擺在了全行業面前。本文擬通過對水泥產能過剩程度的評估,探究引起產能過剩的原因,分析產能過剩對水泥工業發展的影響,并進而對產能過剩條件下水泥工業的發展方向作初步探討。
一、對目前我國水泥產能過剩程度的評估
(一)對水泥需求變化規律的認識
水泥是國民經濟建設的基礎原材料,根據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一個國家(地區)實現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如現代化建設目標)對水泥需求的總量帶有一個普遍性的變化規律,如圖所示。
圖 一個國家(地區)水泥消費變化曲線示意圖
在t1以前為經濟起步階段,水泥消費量較低,進入t1后,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水泥消費量逐年增大且增速加快;但當接近tr時,水泥消費量接近峰值且增速趨緩直至為零,到達水泥消費的峰值;tr過后,水泥需求量將逐年降低,增速為負值,直到te,水泥需求增速以零為軸線,上下小幅波動,大規模建設階段結束,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成熟期,對水泥的需求量趨于一個定值,也被稱之為動態平衡期。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早已渡過大規模建設階段,目前正處在水泥消費的動態平衡期,年人均水泥消費量大都保持在300-500公斤的范圍內,日本在水泥消費高峰時年消費量超過1.2億噸,而目前的年消費量不足4000萬噸。我國正處在本輪經濟建設周期的大規模建設階段,水泥消費需求尚處在上行區間,根據規劃院初步研究,我國水泥消費峰值期大約在2020年左右出現,以目前我國的水泥實物質量計,水泥消費峰值期的年水泥消費量可能落在23.5 ~25億噸的范圍。
(二)對產能過剩的界定
通常來說,當產品的生產供給能力大于產品市場需求時,稱之為產能過剩,可分為即期產能過剩和長期產能過剩,所謂即期產能過剩是指某一時間節點的產品供大于求,而長期產能過剩則是指相對于長遠穩定市場需求(如圖中的E點)的產能過剩情況。對于水泥產品而言,長期來講,如果把產能控制在圖中E值以下,則難以滿足大規模建設階段的水泥市場需求,但如果把產能放到≥R值,則會使得在水泥消費峰值過后產能嚴重過剩,因此,在規劃一個國家(地區)水泥產能發展目標時,可以設定一個產能控制值M,根據規劃院的研究,M值可取0.7R左右,這樣,如果生產能力控制在M值上下,則一方面可以較大程度滿足大規模建設階段的水泥需求量,同時也可避免水泥消費高峰期過后的產能嚴重過剩問題,而tm~tm’期間產生的供需缺口(圖中劃斜線部分),可以通過區域間水泥貿易甚至國際水泥貿易的途徑解決,通常所說的控制總量,就是要把水泥產能控制在M值以下。根據圖所示的水泥消費變化曲線,水泥產能過剩有如下幾種情形:
1.當水泥產能大于E值小于或等于M值時,為相對過剩,這樣一種產能過剩屬于合理過剩或必要過剩。
2.當水泥產能大于M小于或等于R值時,為相對控制過剩,這樣一種產能過剩屬于不合理過剩,或稱失控性過剩。
3.當水泥產能大于R值時,為絕對過剩,這樣一種產能過剩屬于完全不合理過剩,或稱無控制性過剩。[Page]
(三)對目前我國水泥產能過剩程度的評估
新世紀把中國水泥工業帶入了發展的春天,短短十余年間,代表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預分解生產工藝--我國稱之為新型干法水泥獲得了史無前例的快速發展,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從2000年的12%一躍而為2011年的近87%,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實際生產能力超過16億噸,且目前尚有200余條生產線在建,待這些項目建成投入運行,預計年水泥產能將突破30億噸,即使按照我國水泥消費峰值的最高值25億噸計,超過30億噸的生產能力已經遠遠高出峰值期的水泥需求,與水泥消費峰值R比,至少過剩5億噸,與合理控制值M比,至少超出12.5億噸,更長遠來看,如果按照日本動態平衡期水泥需求量僅相當于水泥需求峰值的1/3估算,則相對于動態平衡期的需求量,至少過剩21億噸。根據前述對產能過剩的界定,可以把目前我國水泥產能的過剩程度評估為絕對過剩,這就意味著我國水泥工業將在長期產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運行。
(四)對引起我國水泥產能過剩的原因分析
回顧進入新世紀后特別是2003年以來我國水泥工業的發展,在持續旺盛的市場需求拉動下,水泥新型干法的發展用異彩紛呈、熱鬧非凡、如火如荼等詞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各路英雄,或新建、或并購,跑馬圈地,在追求規模擴張方面爭先恐后,可謂各顯神通;不少不具備水泥生產經驗的投資者,憑著對市場商機的敏銳感,也紛紛進入水泥行業淘金;海螺水泥“熟料基地加粉磨站”的發展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廣為復制,各種規模的水泥粉磨站如雨后春筍般誕生;浙江現象過后的此現象、彼現象,新型干法水泥投資熱在不同區域此起彼伏;短短數年間,動輒數千萬噸,甚至上億噸產能的超大型水泥企業“橫空出世”,在中外水泥工業發展史上絕無僅有。如此瘋狂的發展,焉能不出現產能嚴重過剩?那么,在瘋狂發展的背后有哪些深層次原因呢?
1.是受短期利益驅動下的非理性發展行為所致。由于缺少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作指導,不少地區誤將未經科學研究和論證的本地區可能出現的最大水泥需求量(大多為憑經驗推斷)作為水泥工業發展的總量控制目標;許多投資項目缺乏稱得上科學意義上的可行性研究和論證,以滿足通過項目核準為前提的“可批性研究”成為眾多咨詢機構普遍遵循的潛規則;有些項目甚至違反項目建設程序,先開工建設,后履行核準申報程序;大型企業間的規模擴張競賽,成為產能過剩的推手;一些地方從局部利益出發的大力度招商引資,客觀上又為加劇產能過剩推波助瀾。
2.是政府對行業發展管控乏力或失當所致。市場條件下,政府對水泥工業發展的管控有所放松,由于水泥工業技術結構調整的空間較大,并未對控制總量引起足夠重視,盡管在不少文件中提出了控制總量的要求,但缺少跟進的具體措施;投資體制改革后,水泥投資由批準改為核準且核準權下放到省(區、市),大部分省(區、市)多部門【一般為發改委和經貿(信)委】具備核準權,一些地區由于競相核準投資項目而使水泥工業發展幾乎到了失控程度;針對過度投資引發的產能嚴重過剩,國務院2009年下發了38號文件,旨在抑制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產能盲目擴張,現在看起來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因為2010、2011兩年每年都有200多條生產線建成投產,且目前依然還有200余條生產線在建。
3.以資本驅動為主的行業發展機制成為過度投資的推手之一。我國的新型干法水泥技術是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發達國家先進技術逐步形成的,到上世紀末,基本完成了對世界先進技術的追趕任務,具備了大規模推廣的條件,但與此同時,新型干法技術也變成了行業共有技術,消除了產業進入的技術門檻,雖然一方面為產業技術升級創造了條件,但也為商業投機提供了可乘之機,回過頭來看,過去十余年間的不同區域水泥投資熱,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商業投機炒作起來的。[Page]
(五)產能過剩對水泥工業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
回顧建國以來我國水泥工業的發展,經歷了3次快速增長時期和兩次產能過剩,第一次快速增長時期為“文革”前,以濕法窯、立波爾窯、預熱器窯、立窯為發展主體,尤以濕法窯和立窯居多,中央投資主要發展旋窯水泥,地方投資主要發展立窯水泥,在市場和投資雙短缺的條件下,并未形成產能過剩,而是長期供不應求,水泥使用按計劃調配;第二次快速增長時期為改革開放后到1995年,新型干法水泥發展條件尚未具備,大量立窯工藝在全國紛紛發展,出現了以立窯水泥投資為主體的低水平重復建設,上世紀90年代,立窯水泥占比一度超過80%,1996年水泥市場第一次出現供大于求局面,也是我國水泥發展史上的第一次產能過剩,那次產能過剩是由于低水平重復建設引起的產能過剩,且屬于市場需求持續增長中的暫時相對過剩,并未對水泥市場構成十分明顯的影響;第三次快速增長期為進入新世紀后,水泥新型千法的發展條件已經具備,以調整產業技術結構、取代落后水泥工藝為主要標志,新型干法水泥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直到產能嚴重過剩,這次產能過剩由新型干法水泥高水平重復建設所致,而且屬于長期絕對過剩,將對水泥工業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1.在目前企業競爭力參差不齊、產業集中度不高、市場規則不完善的情況下,極易引起市場過度競爭,把水泥行業引向長期低效益、無效益、甚至虧損的慘烈運行狀態,今年上半年的行業運行情況預示著這種趨勢的可能性。
2.將對行業整體利益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2001~2011年,全國水泥行業累計新增固定資產投資8792億元,如果再加上在建項目投資和企業并購重組的溢出投資,總投資估計突破1萬億元,如果水泥行業因為產能過剩從此陷入過度競爭,那就意味著將有數千億元投資血本無歸,并因此連帶產生相當規模的銀行呆壞賬,此外,不少項目是通過民間不同融資方式建設起來的,處理不當還有可能引發局部地區一定程度的社會不穩定問題。
二、面對產能過剩,水泥工業怎么辦?
前述分析是在假定目前的市場競爭格局不發生大的變化的條件下得出的結論,產能嚴重過剩必然會對行業發展產生深刻不利影響,但并非完全不可避免。首先,我國目前依然還處在大規模建設階段,水泥需求還處在上行區間,即使水泥消費峰值期過后,水泥消費量也不會突然大幅度下降。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大多為一個逐漸降低的過程,預計在未來1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我國水泥市場規模還會保持在17.5億噸/年以上的水平,這就為我們應對水泥產能過剩的影響留出了很大的回旋余地;其次,世界發達國家的大規模建設早已過去,水泥消費峰值過后水泥工業也長期處在產能過剩的狀態下運行,他們的一些成功經驗完全可為我國水泥工業發展所借鑒,因此,只要我們積極且理性應對,完全可能把產能嚴重過剩導致的對行業發展利益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那么面對產能過剩,應當如何應對呢?溫家寶總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控制增量,優化存量,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目前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全面、正確、堅決、切實貫徹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關于水泥工業發展的指示精神。
(一)采取強制措施,控制增量,堅決剎住水泥產能繼續擴張的勢頭
1.建議政府出臺比38號文更加嚴厲的強制措施,至少“十二五”期間內,禁止一切形式的產能擴張行為。
2.對在38號文下發后的違規投資行為進行清理并嚴肅查處,在強制措施出臺后,建立強有力的貫徹落實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堅決遏制住水泥產能繼續擴張的勢頭。
(二)通過多種途徑,優化存量,把產能過剩對水泥工業發展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1.堅持淘汰落后工藝技術的政策不動搖,進一步提高對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和產品質量穩定性以及資源保障程度的要求,通過產業技術經濟政策的調控,減少部分過剩產能。
2.通過鼓勵和支持市場正當和充分的競爭,使部分缺乏市場競爭優勢的產能退出市場。
3.通過標準創新,制定并出臺結構工程用水泥和非結構工程用水泥標準,規范水泥生產和應用行為,禁止結構工程用水泥用于非結構工程,更禁止非結構工程用水泥用于結構工程,從而從產品供應側和應用側兩個方向,促進存量優化。
(三)理性推動企業間兼并重組,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提高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中度
1.提高產業集中度是我國水泥工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但提高產業集中度絕非簡單意義上的產能疊加,簡單意義上的產能疊加非但對提高產業集中度無益,而且有使分散的風險轉變為集中承擔的危險。
2.在鼓勵通過市場充分競爭提高產業集中度的過程中不可任意為之,必須旗幟鮮明地避免和制止不正當市場競爭行為,對凡是低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低價傾銷行為,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啟動必要的調查、評估和懲罰機制,另一方面,對獲取超額利潤的市場壟斷行為開征超額利潤稅以規范市場競爭行為。
3.實現產業協同是有條件的,只有在競爭對手間在市場博弈中勢均力敵的條件下,產業協同才會成為可能,形式上的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很難形成產業協同的條件,目前的市場競爭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Page]
(四)應對產能過剩的落腳點在于企業轉變發展方式
1.轉變企業發展方式首先在于實現企業發展觀念由追求產能規模的擴張向追求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的轉變。
2.提升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能力和水平,關鍵在于苦練內功,從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入手。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僅要高度重視企業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更為重要的是要形成企業技術創新的制度保證體系。企業技術創新不僅要致力于生產成本的不斷降低,更為重要的是要致力于產品應用技術的開發研究,不斷提升企業服務市場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延伸產業鏈,創新企業商業模式,提升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3.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借鑒世界先進企業的發展經驗,實施“走出去”戰略,主動參與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競爭,在更大的范圍內配置資源,拓展企業的發展空間。
編輯:xuqing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