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亮國:如何打造無人工廠?
2015年5月,國務院下發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將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作為戰略任務和重點之一,要求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原材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推進計劃(2015-2018年)》中對水泥工業提出具體要求。
一個傳統的行業--水泥行業順應時代發展,綠色工廠、智能化腳步逐漸逼近。大數據、智能制造、無人值守已在業內炒的沸沸揚揚,對水泥智能制造的定義,行業內外亦是眾說紛紜。行業對智能制造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水泥工業綠色、智能制造的時代就要到來。
2019年中國水泥峰會上,眾多業界的精英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智能制造方案,其中中國水泥網高級顧問,北京堅構建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亮國在大會上做了題為“基于智能制造的無人工廠”的報告,他對智能制造工廠獨到的見解引起了與會者的強烈反響與關注。會間,中國水泥網記者做了專題采訪。袁總早在2013年通過響水中聯年產200萬噸粉磨站及泰安中聯智能制造示范線已經做了智能制造方案的嘗試,其中在響水中聯水泥粉磨生產線上成功應用了水泥行業第一臺顆粒在線分析儀在線檢測,自動調整技術,一度實現了水泥標準偏差小于0.5的目標,帶動了水泥行業控制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推動了水泥行業智能制造的步伐。此后的幾年間一直致力于水泥工業智能制造的研究。基于自己對水泥工業智能制造的探索,他表示,一個水泥企業現代化智能化的生產線應該以實現無人工廠為衡量的標準。其他行業俗話講的智能都是全自動的、無人的,需要人工輔佐的裝備、生產線不能稱之為智能。如今大家對智能制造的關注度在提高,各項基礎檢測及控制水平等技術都在進步,水泥行業智能制造的標準及水平也應該不斷深化、不斷提升,也必須實現以無人值守為特征。
談及水泥行業智能制造狀態時,他尖銳地指出,目前行業智能制造方案大多數不同程度的存在編程與實際脫節現象,即編程人員對工藝狀態了解的還不夠徹底,熟悉工藝狀態的人員又不會編程。深究智能生產控制的基礎方案設計就會發現需要改進之處了。例如,有的專家優化系統對水泥磨機負荷的調整沒有把全部的調整參數納入系統中,也就不可能對磨機負荷調整達到最優狀態。為此他在一年前就提出了專家優化系統要實現“目標參數判定系統化,系統參數調整多元化”,對此他進一步解釋說,例如對磨機負荷的判斷要盡可能的多選擇能反應磨機負荷的參數進行綜合判定,以防止個別檢測儀表的檢測值出現偏差或儀表失靈而影響控制系統的運行,此時控制系統可把此參數退出,可以在控制系統正常運行時更換或處理此故障。對磨機負荷的調整要把能夠調整磨機負荷的所有調控點全部納入控制系統,按照實際需求分出優先等級來調整磨機負荷。他提出一個優秀的智能控制方案應該以生產線最基礎的需求做起,是一個自下而上的研發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夠切合生產控制實際需求。
此間,袁總以公司研發的水泥粉磨智能制造--無人值守系統為例進一步做了介紹。
他說,水泥粉磨智能制造--無人值守系統總體以信息化、綜合管控平臺為為基礎,包含以下主要內容:
1、水泥粉磨專家優化系統。
2、以在線智能檢測為基礎的設備全自動巡檢系統、設備診斷系統、設備(備件)生命周期管理系統、設備潤滑管理系統。
3、生產運行自動糾偏及故障自動處理系統
4、水泥自動插袋、自動裝車系統
5、各種輔助原料智能運輸系統
6、質量在線監測控制系統
7、能源管理系統
8、智能物流(門衛)管控系統
通過管控平臺的綜合智能化的對整個生產線進行綜合管控以實現生產系統無人值守的目標。
此系統在研發的過程中得到了眾多廠商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同時也遇到了種種的難題,首先是部分人員的自我設限,認為標準太高了,不可能實現。一些實驗過程也出現了不盡人意的之處,只要有信心就沒有過不去的坎,正是研發組全體人員有著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毅力,問題一個個的解決了,難題一個個的攻克了,終于由失敗走向成功,又不可能變為可能。
針對水泥工業綠色、智能示范線的前景,袁總表示只要敢想、敢為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我們應該有敢于向水泥行業世界領先水平跨越的勇氣,也有信心在眾多懷疑的目光中,將技術創新項目由不可能變為可能。在做水泥行業典范愿景的指引下,我們各界同行攜手并進,極力推動水泥智能技術的創新、革新,為中國水泥水泥行業《中國制造2025》做出貢獻。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