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業應正視不可避免的產能過剩
據報道,云南部分水泥企業曾致信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稱云南省人均新型干法水泥產能即將超過2.5噸,而當地有的政府只要招商引資政績,無視國家產業政策違規審批,仍然擬在云南省建設水泥生產線。
新增產能屢禁不止,競爭加劇,云南水泥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并處于限產、停產狀態。
孔祥忠表示,中國水泥行業產能已不是階段性的過剩,并且產能過剩的程度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嚴重。國家早將水泥行業納入產能過剩行業之一,于2009年9月底就發布《國務院轉發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38號文),并出臺一系列政策對水泥產能進行限制。然而,水泥產能卻是越限越大。究其原因,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水泥網總編張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不同,地方政府有業績政策,要招商引資,水泥又是很大的投資項目,誘惑較大。當然,也不排除有些項目是之前通過審批遺留下來的。
從企業的角度看,水泥企業尤其是大企業有跑馬圈地的動機。水泥是資源型的行業,要占領資源,企業就必須把項目建起來。而大的水泥企業也確實有這樣的財力和實力來這么做,規模越大,成本就越低,競爭也就更有優勢,因此大企業較少考慮短期利益。
中國水泥網主編周利群也告訴記者,水泥行業的盈利情況不是看一年兩年的情況,而是要放眼到未來十年。投資者投資期待回報,但回報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長期的,因此一旦他們對市場的的長期前景持肯定態度,就愿意投資。同時,淘汰落后生產線確實會騰出一部分空間,但也正是企業的這種心態導致淘汰落后產能的行為往往事與愿違,使產能持續增加。
周利群表示,產能過剩的問題要分地區來看,部分地區短期之內肯定是產能過剩的,過剩之后行業就會面臨重組、淘汰等環節。市場本來就是一個過剩經濟,只有在過剩的過程當中淘汰一部分不適合在這個市場上生存的企業,剩下行業領先的優秀企業,技術才會進步。而從消費者角度來說,充分的市場競爭利大于弊,因為只有經過充分競爭,消費者才可以買到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張敏也表示:“市場經濟中,過剩是沒有辦法避免的。水泥是市場競爭較為激烈的行業,企業都是自主行為,虧損還是賺錢都是它自己的事情,你不能干涉它,不讓它過剩。而且水泥有季節性特征,在高峰期時市場需求量特別多,而低價期,比如春節期間,基本沒有需求。產能自然是根據最高峰來估算,旺季一過,肯定會過剩一點。總的來說,新建的企業往往是技術比較先進、產能規模校大、有領先優勢的企業,不能因為產能過剩就不讓它上了。”
張敏對于未來幾年水泥行業的情勢依然保持樂觀。“這是一個慣性過程。今年產能還會再增長,但接下來幾年增速會放慢,國家從2009年開始設置準入條件,對人均熟料產能超1000公斤的省停批新線。當時批完的產能已經逐步釋放出來。”張敏表示,可以順其自然,不必硬性扭轉。
編輯:liubing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