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污即治 不應“限期”——陜西治污落實難
近日到陜西銅川市采訪時發現,高速公路沿線有20多個大煙囪冒煙,大量排放著污染物。煙色有的呈濃重的土黃,有的則是厚重的濁白。據當地環保部門介紹,根據政府最近做出的安排,全市9條不符合環保要求的水泥立窯生產線將于明年3月底以前全部淘汰,這些生產企業為了減少關停帶來的損失,紛紛加緊生產,“抓緊排污”。
銅川市是陜西省重要的煤炭和建材基地,前些年由于環境污染嚴重,成為“衛星看不見的城市”。近幾年銅川實施了一系列治理工程,工業粉塵排放量由1993年的13萬噸下降到去年的6.7萬噸。盡管如此,空氣質量與市民期望還有很大差距,一些市民說,水泥企業是污染大戶,既然政府決定關停,就應該早動手,“限期”整治拖延了時間,反映的是“經濟第一、環保第二”的思想。
在治理污染的過程中,有的地方政府替企業考慮得多,為環境考慮得少,認為治理污染犧牲眼前經濟利益,屬于“被逼無奈”“不得不做”的事情,用“限期”治理留下緩沖期,既給社會輿論以交代,又可以減少阻力、減少損失。
在渭河沿線采訪時看到,戶縣、武功縣、興平市等地一些國家明令關停的小造紙、小水泥企業不僅沒有有效關停,反而改頭換面繼續生產排污,有的企業甚至弄出一套對付“限期”規定的“絕招”,造成污染屢禁不止,屢關不停。
環保專業人士認為,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中“優柔寡斷”的行為,表面上看是出于發展經濟考慮,實則是沒有堅持科學的發展觀,不惜犧牲環境謀求眼前發展的短視行為,最終會給經濟發展造成更大的障礙。(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hangm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