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建:地下長龍破繭記
序章:數字背后的時代命題
在深圳龍崗地下30米深處,一場歷時1206天的“地質馬拉松”迎來歷史性時刻——2025年4月20日,“開拓者拾貳號”盾構機刀盤沖破最后一層巖壁,深惠城際先開段龍城站至龍嶺工作井區間盾構雙線精準貫通。這項承載著大灣區“軌道上的都市圈”戰略的重大工程,以4.8公里隧道書寫下中國基建的新傳奇:穿越2000余個溶洞、下穿5處重大風險源、側穿系列重要建構筑物,最終將地表沉降控制在規范范圍。
狹小空間里的“變形金剛”
2021年5月,由電建鐵路公司承建的深惠城際先開段項目正式施工。為保證盾構順利始發,項目結合周邊要素及地理環境縱深推進。在酷暑炎熱、汛期長等多重挑戰下,施工人員用汗水作答著自然編寫的挑戰之卷。時間的流速被重新定義,混凝土澆筑的窗口期稍縱即逝,這群在粵港澳大灣區追夢的電建建設者把生物鐘調成工程的節拍器,即便是在36小時不停歇的混凝土連續澆筑中,他們的身影依然始終挺拔如標尺,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個晨昏交替中,項目逐一完成龍嶺工作井導墻、地連墻施工,歷時6個月提前完成主體結構施工,成為深圳同期在建城際鐵路中,率先完成主體結構封頂的項目,為長達4.8公里的盾構區間雙線始發打下了良好開端。
始發空間狹窄是該項目盾構始發前需解決的難題。龍嶺工作井始發空間僅相當于半個足球場大小,但卻需容納總長達104米的盾構巨獸,猶如“在螺螄殼里做道場”,設備組裝、管線布設、物料運輸等細節分項工程環環相扣,產生任何細微誤差都將導致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反應,風險極高。為了盡快破題,南方公司同項目團隊創造性提出“模塊化裝配+動態路徑規劃”方案,“就像在集裝箱里拼裝變形金剛。”最終,通過自主研發的液壓頂推系統實現地下20米處的“微創手術式”組裝。這項創新也被納入《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盾構施工技術白皮書》,成為狹窄空間盾構施工的范例。
盾構始發那一刻,在盾構刀盤旋轉的弧光里,再次閃爍著項目對盾構工程哲學的辯證智慧。面對復雜如星圖的地質圖譜,項目將“快”與“慢”的辯證法演繹到極致,決策研判時如履薄冰的審慎,執行推進時雷霆萬鈞的果決,進一步將掘進凝結成跨越地質年代的深邃思考。
與溶洞群的“數字博弈”
在深圳縱橫交錯的地下脈絡中,這條鋼鐵巨龍在地層深處潛行的同時,項目上這群身著橙色工裝的盾構青年建設者,正以科技為刃、以信念為盾,在巖溶裂隙編織的迷宮中雕刻著城市未來的通行密碼。
針對2.7公里的巖溶區,項目從施工設計、施工工藝及施工效果檢測方法等方面進行技術突破,全面對區間深埋強發育溶洞充填進行攻關。根據每個溶洞屬性,項目為近兩千個溶洞建立“一洞一檔”專屬信息庫,以溶洞體系大小為抓手,對管線調查與保護、人工探挖、鉆孔深度、用料屬性與多少、注漿時間、注漿方量等進行精密計算,進一步從優化施工處理措施著手,系統性地改進盾構在巖溶強發育區掘進的技術問題,全面保證前期溶洞的有效處理。
巖溶處理期間,作為最強輔助的由項目自主研發的溶洞可視化數字孿生APP終端功不可沒。通過將物理溶洞與虛擬模型深度融合,結合實時數據交互和可視化技術,為項目溶洞處理、管理及保護提供了創新工具。它充分利用自身“巡游”和“定位”兩大系統,令盾構機化身“智慧穿山甲”,在近兩千個溶洞群中“穿針引線”,確保在滿足永久結構承載力和變形的同時,進一步完成巖溶高風險區的溶洞定位與風險差異化預警,全面實現巖溶的高效處理以及預防新生溶洞衍生,從源頭上減少后期盾構區間施工及運營風險。
地脈河圖下的“錚錚鐵骨”
4.8公里的長距離盾構掘進,每穿越一個重大風險源,都是項目與未知的一次博弈,也意味著一次新的科技攻堅。項目先后水庫、河流、既有運營線路及居民區。掘進過程中,為實現掘進“微擾動”,項目時刻調整掘進參數與控制出渣量,同時根據刀具磨損情況,定期對盾構機刀盤進行帶壓或常壓開倉換刀。通過毫米級的沉降要求與動態注漿補償技術,使地表沉降始終控制在安全控制范圍內,用科技的溫度守護著萬家燈火。
作為區間探夢人,在埋深30米的地下,盾構司機整日都在不到兩平米的操作室目不轉睛的盯著數據屏幕、緊緊地按著操作按鈕,每推進一環管片,都是他們對這座城市文明基座的加固。他們對白天與黑夜基本沒有概念,通過構建起超越生理的精神坐標,對盾構掘進的數據變化保持著高度敏感。作為精器鍛造師,盾構維保人員整日匍匐在鋼軌隧道內,他們比任何人都熟悉金屬的肌理,在白晝檢修這場無聲的戰役里,他們的瞳孔里映照著密密麻麻的電路圖,那些被油污模糊的面龐上,綻放出比朝陽更熾熱的笑容,他們深知自己擦拭的不僅是鋼鐵,更是穿行在地脈中的屬于青年人的時代光芒。作為星光巡更人,地面監測人員身披日月,當地表的光影在建筑物上流轉,一群身戴肩燈的青年正潛入城市的倒影,捕捉著區間沿線每寸肌理的震顫,解構著巖層深處每一點的絮語,他們在盾構機正上方同步巡測,用向下扎根的堅守詮釋著扶搖向上的力量。
三年磨一劍的“高質長征”
在這場持續三年的地下馬拉松中,項目堅守“業廣惟勤”的恒心和對“術業專攻”的信仰,累計組織召開33次專家評審與論證會議,形成178份施工技術方案,完成804份安全技術交底。通過對優秀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科學集中歸口管理,躬身踐學、持續賦能,在優化隊伍結構的同時,培養出一支能吃苦、肯奮斗且專業化的“軌道兵”隊伍,進一步用“每項成果、每項榮譽”踐行“高質求新、創先爭優”的諾言。項目在建設單位季度考核中脫穎而出,先后獲得多個施工節點第一、“先進單位”“先進集體”“城際鐵路綜合管理優秀單位”“安全質量優勝標段”等多項榮譽稱號,為公司在深圳區域贏得良好口碑,奠定了深化發展的堅實基礎。
項目先后獲得省部級工法13項、省部級QC成果5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項、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7項、軟件著作權2項,2項科研項目被列為電建集團重大科研項目,1項入選2023年度中國電建科技成果推廣目錄,其中《地鐵盾構渣土現場再利用綠色施工工法》獲中施協第二屆工程建設企業數字化、工業化、綠色低碳施工工法大賽特等獎。此外,項目先后獲得中安協安全管理標準化全國示范班組、中安協安全管理標準化全國一級班組、中施協“綠色工地”、廣東省“平安工地”、廣東省2023年度質量安全督察受表彰標段等榮譽。
眾多榮譽的背后不是腦海中躍動的冰冷的數量,而是項目對品牌工程的終極考究;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項目將專注寫入軌道交通血脈的文明再造。
當最后一塊管片嵌入預定位置,深惠城際正在悄然改寫大灣區時空版圖:全線通車后,前海至惠州通勤時間將壓縮至40分鐘,7大產業集群、15個科創基地將通過這條“黃金走廊”實現生產要素高速流通。此刻,建設者們已開始拆卸重達1300噸的盾構機,這些見證過地下攻堅的鋼鐵部件,將在新的軌道工程中續寫中國智造的故事。
后記:長隧盡頭是星辰
當最后一塊管片嵌入預定位置,深惠城際正在悄然改寫大灣區時空版圖:當項目全線通車后,前海至惠州的通勤時間將壓縮至40分鐘,7大產業集群、15個科創基地將通過這條“黃金走廊”實現生產要素高速流通。
一條隧道的終點,恰是無數可能的起點。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