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王世明:短期內利潤可維持,長期仍需充分市場競爭
由中國水泥網水泥研究院發起的東北地區調研活動于2012年8月13日啟程,第一站是遼寧沈陽。在沈陽調研的行程中我們拜訪了遼寧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建材處處長王世明,王處長深入淺出地為我們介紹了遼寧省水泥行業目前的發展狀況,并對未來發展方向做了展望。
中小企業是行業利潤的最大貢獻者
從上半年水泥上市企業的中期業績來看,絕大多數企業都是利潤大幅下滑的狀態,從遼寧省上半年企業上報的利稅、利潤情況來看,大企業的現狀與全國其他地區類似,從上半年水泥行業實現6.5億的利潤貢獻來看,最大的貢獻者卻是中小企業,占到70%左右。王世明表示:“不管是從全國的角度還是地區的角度,人們往往將大企業作為市場行情的風向標,卻忽略了中小企業也有一些剛性需求市場。”其實遼寧省乃至整個東北地區農村市場需求空間還很大,之前一直宣傳的公路村村通以及農田水利建設目前來看在遼寧(以及整個東北地區)還有很大的改善和完善空間,部分地區農民住房條件還比較差。中小企業生產的較低標號水泥可以滿足農村建設住房和公路的需求,低價格農民也比較容易接受。
區域人文特性決定兼并重組進程緩慢
過去十年全國性大型水泥企業如山水、冀東、天瑞等紛紛進駐遼寧,十年過去了,遼寧的水泥行業集中度并未因為大企業的進駐得到太大的提升,目前前十家企業市場集中度為63.74%,前六家為39.98%,前三家為27.96%。山水、天瑞在遼寧的產能位列前兩名。而遼寧本地也興起了一些水泥企業,如大鷹水泥、中北水泥等,這些企業在規模上緊隨外來大企業之后。在當初山水、冀東等全國大型企業進駐遼寧之時,“跑馬圈地”成為集團發展的主要目的,在這個過程中,與本土企業的合作卻并未成為這些企業的主要手段。一方面在國家尚未控制新增產能的時候新建線的資金成本、時間成本和管理成本都要優于兼并重組;另一方面遼寧本地企業都有“寧當雞頭不當鳳尾”的比較傳統的思想,他們不愿意被其他企業兼并,而是樂于自己“當家作主”。
全運會拉動工程建設進度,目前水泥需求尚可,但價格仍需維持
從全國經濟形勢來看水泥需求處在下行甬道之中,然而在全國水泥行業行情下行的走勢中東北地區卻獨樹一幟地成為2012年水泥領軍地區。王世明表示:“一方面東北地區尤其是吉林、遼寧水泥行業集中度比較高,主導企業的價格主導權和市場主導權可以比較有效地發揮作用;另一方面遼寧地區盡管企業家數較多,規模相當的大企業對于市場價格和供給已經達成比較統一的認識。限產保價成為應對整體市場疲軟的最有效方法,當然這只是暫時的,不能成為長期策略。”據王世明介紹全運會的各項工程建設目前進度比較快,而除全運會假設項目以外90%以上的項目都是2011年以前延續到現在的結轉項目,房地產方面新開工率低、老項目啟動少。因此,從今年到明年上半年必須結束的全運會建設項目成為目前拉動水泥需求的最主要力量。
在調研過程中,王世明處長一直強調,目前的不管是限產保價也好,企業坐在一起商談也好,都只是一個暫時性應對疲軟市場的措施,未來行業要想有比較好的發展,行業集中度的提高仍是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就需要足夠的市場競爭去推動。當前國家調整經濟發展結構的階段也正是各行業下決心調整的階段,“長痛不如短痛”,既然這個痛苦是必須要經歷的就要趁早,否則越之后越落后。王世明表示:“作為遼寧省來講,十幾家企業占市場主導地位仍嫌多,3-4家大企業就足夠了。”同時他表示在外來大企業進入遼寧以及后面的發展過程中他曾經不斷地強調要注意對大企業的管控,大企業要擔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不要盲目發展規模,“大而強”并不是代表“大就是強”,現在企業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做到了“大”,后面就要實現“強”的轉變,努力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才是企業發展之根本。
編輯:jss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