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西高東低”態勢凸顯
近日,中國各省區市相繼公布了今年1至6月的經濟增長數據,一直以來發揮引擎作用的上海市等東南沿海省市的增長率只停留在一位數的水平。但重慶市等內陸省區市的增長率卻高達13%以上,中國經濟增長“西高東低”的態勢愈發明顯。在中央政府重視內陸開發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就獨自實施巨額投資展開研究。這也引發了有關投資過熱的擔憂。
中國經濟受歐債危機等因素影響陷入出口增長乏力的困境,今年第二季度出口增長時隔三年低于8%的水平。特別是在加工型貿易聚集的東南沿海地區,加之租金和工人工資上漲等原因,經濟增長乏力的態勢愈發明顯。
上海、北京、浙江、廣東今年1至6月份的經濟增幅均低于7.8%的全國平均水平。但地處中西部內陸地區的重慶、貴州、陜西、四川等省市的增幅卻都達到或超過13%。
中國目前似乎并沒有推行類似于2008年經濟危機后由中央政府主導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的打算。投資過熱可能導致房地產泡沫及國有企業的效率低下,無法維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因此在沿海地區,從8月1日開始將逐步擴大減免運輸業等服務業稅費的試點范圍。可見中國正在力求培養內需型產業以替代出口制造業。
但是,地方政府中也出現了對中央倡導的“投資合理增長”進行過度解讀的傾向。湖南省長沙市計劃投資超過8000億元資金進行城市開發,并呼吁金融機構提供貸款。貴州省也正在醞釀一項總額達3萬億元的投資計劃。
這種地方版的“四萬億投資計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公開透明受到了中國媒體的質疑,《新京報》等媒體就擔憂這些投資可能令整體經濟結構進一步失衡及產能過剩等現象卷土重來。
重慶市今年上半年的GDP總額約為5300億元,接近上海市的六成。
貴州省約2800億元,只有廣東的九分之一。內陸地區想要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還遠遠不夠。
重慶市、四川省等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仍然需要依靠政府。重慶市政府提供的補貼仍然是生產發展的堅實基礎,而四川省的招商引資政策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如何擴大因整體經濟減速而停滯的消費增長才是當前需要解決的課題。
在重慶市的大型汽車企業長安汽車集團的工廠內,停滿了尚未找到銷路的新車。地方政府對企業的補貼政策導致的產能過剩直接造成了這一結果。
但是消費仍舊低迷。重慶一家超市負責人透露,除了一些新開店面外,其余店面的銷售業績均低于去年同期。雖然四川省在主要生產美國蘋果公司產品的富士康集團帶動下取得了經濟增長,但消費同樣陷入停滯。一些百貨公司甚至停止了分店的建設工程。
編輯:zxy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