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泥還有10年巔峰平臺期?
豪瑞中國區總裁Ian Riley(資料圖片)
出于經濟增速下滑的擔憂,中國政府加快項目審批速度,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回升,水泥行業下半年有望需求回暖。
可是,即便景氣周期再次到來,行業高增長的時代或許已經逝去。“中國水泥消費量將不會再有顯著的提升。目前為止,部分企業仍然看好中國水泥消費量的成長,預期會持續10%-15%的年增幅,這種高增長我們認為不大可能會發生。”世界第一大水泥生產商瑞士豪瑞集團(Holcim)中國區總裁Ian Riley表示。2011年,豪瑞水泥產能為2.16億噸,全球銷售額207.4億瑞郎(約合1380億人民幣)。
Ian Riley預測,中國水泥行業已經處于巔峰的“高平臺”,“目前的水泥產量和消費量,在未來10年會處于一個平臺期,基本不增不減,此后進入下行通道”。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都經歷了相似的路徑,中國大陸將不會例外,中長線來看,行業將從穩定期進入下降期。自1985年開始,中國就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水泥生產國和消費國,2011年,中國水泥產量20.9億噸,同比增長11%,水泥消費量20.7億噸,增長11.2%,均創歷史新高,約占全球總量的60%,預期2012年將繼續增長6-8%。
旺盛的市場需求刺激了行業的過剩投資,據統計,2011年,中國水泥總產能達到27億噸,過剩約24%。盡管政府一直在警告企業切莫盲目擴張產能,并推行“落后產能”的淘汰計劃,仍然無力遏制水泥產能的狂飆突進。自2009年9月政府發布有關抑制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國發[2009]38號文”,至2011年末的兩年間,中國共新建了463條生產線,新增熟料產能5.47億噸。2012年,中國仍有216條在建的水泥生產線。
過剩產能將刺激行業產生并購、重組,洗牌過程將率先在中國發達地區出現,豪瑞亞太區總裁Ian Thackwray預言,競爭的核心將由規模轉向能耗、環保等績效指標,“未來5-10年,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肯定會有大范圍的行業重組和市場整合”。支撐其判斷的依據在于,中國建材的需求正在經歷明顯的“區域性轉移”——基礎設施在沿海東部地區的完善程度遠高于中部和西部,水泥需求的量減即將在東部地區出現。
通過與注冊地位于湖北黃石的華新水泥構建戰略伙伴關系,豪瑞以此進入中國市場。截至2011年末,華新的水泥產能達到6115萬噸,總資產約220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26.38億元。豪瑞持有華新水泥接近42%股權,為后者第一大股東,其最大規模的兩筆購股交易分別發生在1999年和2008年,即亞洲金融風暴和全球金融危機前后。Ian Thackwray表示,“在合適時機不排除追求控股權的地位”,過去5年,豪瑞推動華新水泥實現了30%的復合增長率,今后的成長將“更多來自并購重組”。
不過,就中國水泥生產商而言,有個好消息是中國建筑更新換代的速度很快。“在全球成熟市場,所有建筑在達到一定的服務年限以后通常是要被拆除的,在瑞士,水泥消費到廢棄物回收大概是60到65年的時間差,在中國,該時間差我們設想會短很多,通常可能是20年。”遺憾的是,就此具體原因,Ian Riley并未給出更多解釋。
中國水泥網小調查
編輯:liubing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