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江:控制增量 優化存量 調整產業結構
當前,我國水泥行業已經出現全面產能過剩。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中國水泥協會發出了《認真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精神,堅決遏制水泥新增產能,加快水泥轉型升級的倡議書》。此倡議的提出,非常及時,也非常必要。山東作為水泥生產大省,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已經凸顯,必須認真貫徹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精神,堅決控制增量,進一步優化存量,促進水泥行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以推動山東水泥行業科學健康發展。
山東水泥行業基本情況
山東是我國水泥生產大省,產量自1994年至2008年連續14年位居全國第一,近幾年在前兩位徘徊。山東也曾經是全國有名的立窯水泥大省,2000年以前,新型干法水泥比重不到10%。“十五”期間,山東新型干法水泥快速發展,到2005年,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到41.61%,產品結構調整是伴隨著水泥總量的持續膨脹來實現的。這期間,水泥總量從2000年的6570萬噸迅續發展到2005年的1.42億噸。針對水泥產能快速增長的趨勢,山東省建筑材料工業協會積極向省政府提出建議,要求“控制總量、上大壓小、優化結構”,對此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
進入“十一五”后,面對產能過剩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等深層次矛盾與問題,協會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按照水泥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控制總量,優化存量,淘汰落后,調整結構,取得顯著成效。2006年全省生產水泥1.66億噸,是有史以來的最高產量,其后4年分別為1.49億噸、1.4億噸、1.43億噸、1.48億噸。雖然產量變化不大,但是產業結構和經濟效益卻發生了很大變化。“十一五”末與“十五”末相比,全省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由41.61%提高到80.21%,水泥工業增加值由131.4億元增加到195億元,增長48.4%;銷售收入由441億元增加到683億元,增長54.88%;利稅由48.1億元增加到88.4億元,增長83.78%;利潤由24.5億元增加到43.1億元,增長75.92%,經濟效益的增長明顯快于產量的增長,說明山東省水泥工業總量控制和結構調整的產業政策取得成效。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山東水泥工業取得了歷史最好成績。全省生產水泥1.52億噸,雖然同比微增2.71%,但是完成銷售收入842億元,增長27.84%;實現利稅142億元,增長67.46%;實現利潤98億元,增長83.61%。進入2012年,山東水泥產量持續回落,第一季度,水泥產量落后于四川、江蘇、河南,位居全國第四位,結束了多年來產量全國第一的位置。
主要做法
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轉型升級
山東在發展新型干法水泥和淘汰落后水泥產能的過程中,始終把控制總量放在首要位置,注意發展和淘汰的節奏。為了加強對全省水泥產能的調控,專門成立了由分管省長任組長、省直30多個部門參加的全省關停和淘汰落后水泥產能工作領導小組,并在2008年年初由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了《山東省關停和淘汰落后水泥產能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各地堅持“上大”與“壓小”相結合,嚴格按照等量或超量淘汰的原則,對新上新型干法水泥項目規劃定點布局,在有資源的地方建熟料基地,在有市場的地方建粉磨站,經審查合格后,由省固定資產投資聯席會議核準后方能備案;凡是不符合水泥發展布局和產業政策要求的,一律不予核準。
自2009年國務院批轉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8號)下發以來,我們又及時在水泥行業中進行宣傳貫徹。對于每年的淘汰任務下達到各市,落實到每條生產線,并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年底則組織力量進行驗收。為了鼓勵企業淘汰落后的積極性,省財政每年安排幾千萬元對拆除立窯的企業進行補助,有力地推動了淘汰落后水泥的進度。“十一五”期間,全省累計拆除立窯水泥生產線768條,淘汰落后水泥產能7680萬噸,超量2980萬噸完成國家下達的淘汰任務。2011年又淘汰落后水泥產能1395萬噸,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已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77條,年熟料產能88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比重達到85.4%。山東已經由立窯水泥大省跨入新型干法水泥大省的行列,實現了水泥工業不斷由大變強的跨越。落后水泥產能的淘汰不僅使全省的水泥總量得到有效控制,而且還騰出了新型干法水泥發展空間,也使水泥行業的經濟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實施大集團戰略,優化組織結構
山東水泥工業不斷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積極支持和推動優勢骨干企業,以技術、管理、資源、資本、品牌為紐帶,加快聯合重組,促使大企業大集團在組織結構調整中的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山水集團、中聯水泥等一批大企業、大集團迅速發展壯大,成為山東水泥行業的龍頭和中堅力量。目前,山水集團在山東省內擁有熟料生產線20條、熟料產能2545萬噸,水泥產能3220萬噸。中聯水泥在山東擁有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22條,熟料產能2586萬噸,水泥產能3250萬噸。兩個集團熟料年產能和水泥年產能分別占全省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總產能的58.70%和58.61%。另外,全省水泥年產能200萬噸以上的企業還有近10家,如棗莊申豐(沃豐)、棗莊泉興、臨沂沂州、煙臺叢林、棗莊葡誠、淄博魯中、冀東煙臺和萊蕪魯碧等,這些大企業集團的發展,為推動山東水泥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
積極發展加工制品業,延伸水泥產業鏈
水泥制品業是山東建材工業增長較快的行業,2011年,其工業增加值與總產值增幅均超過20%,完成銷售收入472億元,比上年增長51.49%,實現利稅65億元,比上年增長70.58%,增幅均居全省建材行業第一位。
近年來,山東水泥行業大企業、大集團積極發揮優勢,引領行業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特別是山水、中聯等一些大企業積極調整發展戰略,大舉進入商品混凝土產業。2011年,山水集團專門成立了山東山水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以促進商品混凝土及水泥制品等產業的發展;中聯水泥與山東200余家關聯企業簽署了合作意向書,其中涉及商混產能達1億立方米。
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十一五”以來,隨著水泥熟料燒成系統更加先進可靠,立式輥磨在新型干法水泥生料粉磨中占據主導地位,水泥粉磨向設備的大型化及節能降耗的方向發展,以及高中壓變頻技術的廣泛應用,山東水泥單位產品能耗連年降低。
新型干法水泥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十五”期間,山東只有兩個企業建有余熱發電系統,進入“十一五”后,隨著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的日臻成熟,山東新型干法水泥企業純低溫余熱發電系統的建設與新型干法水泥一起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共建成投產余熱發電機組55個。
大力發展散裝水泥,散裝率不斷提高。水泥散裝率從“十五”末的41.08%提高到2011年的60.62%,提高近20個百分點。2011年全省發展散裝水泥9225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折算節約標煤211.96萬噸,減少粉塵排放92.7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51.09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8萬噸,減少水泥損失415.13萬噸,實現綜合經濟效益41.51億元,為完成行業節能減排目標做出了巨大貢獻。
[Page]存在的問題
新建生產線的熱情不減
山東水泥總量這些年雖然控制的相對較好,但是部分地區產能也已經過剩,產品供大于求的情況已經凸顯。今年以來,部分地區和企業的生產線已經限產、停產,市場競爭加劇,行業呈量價齊跌態勢,企業效益明顯下滑。但是,新增水泥產能卻沒有得到根本遏制,目前,全省已經批復在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13條,其中12條將在2012年及2013年陸續建成投產,屆時將新增熟料產能1900萬噸,新增水泥產能2400萬噸。2012年年底,全省將形成新型干法熟料產能1.07億噸,新型干法水泥產能1.4~1.5億噸。
盡管如此,目前少數企業和地區爭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項目的熱情不減,千方百計想新建熟料生產線。這其中,既有少數大企業為進一步擴大和占領區域市場想新建的,也有少數地方政府為了局部利益和近期政績在推動新型干法生產線項目的建設。還有一些水泥行業外的大企業集團受水泥行業短期利益驅動也熱衷于水泥項目的投資。
淘汰落后任重道遠
按照《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7號文)要求,2012年年底前,淘汰窯徑3.0米以下水泥機械化立窯生產線,淘汰直徑3.0米以下的水泥磨機(生產特種水泥的除外)。
關于淘汰水泥機械化立窯生產線問題。按照國家發改委2011年公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本)》中的要求,2012年年底淘汰窯徑3米及以上水泥機立窯。2012年,我省即使完成國家下達的淘汰任務,淘汰掉立窯33臺,山東還有200多臺立窯存在。這些立窯企業少數是無證生產,但大部分都是有生產許可證的企業,也有些是根據2011年國家工信部文件要求各省申報擬保留下來的直徑3米以上的立窯企業(我省申報后確定了15家企業的39臺立窯予以保留,涉及產能473.3萬噸)。目前,離2012年年底只有半年時間,對這些立窯的淘汰和處理,困難重重。
關于淘汰直徑3.0米以下的磨機問題。按照《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7號文)要求,2012年年底前,淘汰直徑3.0米以下的水泥磨機(生產特種水泥的除外)。目前,山東全省直徑3.0米以下的磨機量大、面廣,涉及水泥粉磨能力7000萬噸左右,覆蓋17個市,近200家企業,4萬多名從業人員。大部分直徑3.0米以下的粉磨站,從企業建立到審核發證,各方面都符合國家法律規定和政策條件,其中還包括眾多在“十一五”期間積極響應淘汰落后產能政策,拆除立窯就地技術改造的粉磨站。按照7號文要求2012年年底前淘汰后,是否允許這些粉磨站在符合規劃布局情況下用大磨機置換現有的小磨機,其政策界定尚不明朗。另外,就山東來說,到2012年年底完全淘汰3米以下磨機也是不切實際的。
產業延伸步履蹣跚
水泥工業不能單純依靠擴增產量發展,必須通過合理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去增加經濟總量和效益。水泥企業要進入上游骨料和下游混凝土產業,通過發展混凝土產業來支持水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雖然山東的商品混凝土、水泥制品發展勢頭迅猛,促進了水泥產品結構的調整,但整體而言,并沒有真正全方位地推進水泥產業轉型,而且在轉型中還出現了一些新問題。由于商品混凝土產業進入門檻低、見效快,大企業全省布局,小企業也蜂擁而上,管理上也處于無序狀態。另外,受下游市場趨緊影響,今年一季度全省水泥制品(含商品混凝土)企業應收賬款達到54億元,同比增加了52.68%,占到全省建材工業應收賬款總數的28.34%,其中主要是混凝土攪拌站發生的應收賬款,嚴重影響了企業資金的周轉,也影響了企業效益的提高。為此,對商品混凝土行業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問題,需要引起全行業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編輯:wwb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