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俞自濤:余熱利用需因地制宜
據統計,我國50%左右的工業能耗以各種形式的余熱直接浪費,其中可回收率高達60%以上,而我國余熱資源平均回收利用率只有30%左右,落后國際先進水平10-20個百分點,“十二五”節能減排任務重、壓力大,工業余熱回收利用將是實現節能減排工作目標的重要途徑,提高自身能源效率并配套節能設備降低單位能耗將是“十二五”主要的節能手段。
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系副教授俞自濤認為,目前在工業余熱利用方面,存在著很多“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問題。在抓余熱利用的同時我們應更多地認識什么是“西瓜”,什么是“芝麻”,做到因地制宜。比如一些地方高溫煉焦的熱量沒有得到回收利用,卻在利用低溫低壓的余熱,一些地方優質煤炭沒有采出來,卻利用煤矸石發電。在水泥行業中也存在這種情況,品味高的能量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就在追求低品味熱量的利用,而低品味熱量的利用又不高效。俞自濤認為不同品味的熱量,工藝需求不一樣,企業應該做到因地制宜,事先做個能耗分析和能源系統評估。
俞自濤還提到過去余熱利用都是以政府的政策作為第一驅動力,政策力度加強促使余熱利用市場的大規模啟動:通過對比水泥和鋼鐵行業余熱發電的發展情況以及對低溫余熱利用市場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政策是余熱利用市場大規模啟動的關鍵因素,政策的力度決定市場啟動的時間,經濟效益僅對市場起助推作用,是加速器。而如今,特別是水泥行業,新線的余熱發電空間有限,整個行業又面臨產能過剩問題,因此發展相應的余熱利用必不可少,但是企業應該從以政策為導向轉向以企業自身為主導,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余熱利用方式。
關于余熱梯度利用技術,俞自濤談到,從熱力學來說,能量經過多次利用,就會產生損耗,因此是不合理的,但是當遇到了冷負荷和熱負荷條件存在的情況下,余熱的梯度利用就很有必要了。工業余熱量大面廣,利用技術、設備方式眾多,但都有一定的適用條件,應根據不同企業余熱種類、溫度、余熱量,結合生產條件、工藝流程、內外能量需求,企業應選擇合適的余熱利用方式,實現降低能耗、提高效益的目的。
另外,俞自濤認為我國標煤的利用率比國際水泥低15-20%,因此提升余熱發電水平,以及優化余熱發電是未來水泥余熱發電的主要任務。余熱利用發展也將會拉動余熱利用設備市場的增長,有關行業將會受益。水泥行業的余熱發電發展的比較成熟,其他行業應該借鑒水泥行業的余熱發電技術。
7月21日在大連將舉辦“2012第八屆余熱利用國際峰會”,屆時俞自濤將做關于水泥余熱發電的探討,總結十年來余熱發電技術的發展歷程,并和現場專家一起互動交流,解決目前余熱利用技術上的難題,共同推進余熱利用上一個新的臺階,敬請期待!
編輯:wwb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