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泥攜手工研院攜手興建全球最大碳捕獲先導型試驗廠
臺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左)與臺灣工研院綠能所所長童遷祥(右)在動工典禮現場
7月10日下午,臺泥集團與臺灣工研院在臺泥和平廠舉行“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先導型試驗廠”開工動土典禮,該試驗廠預計在2012年底前完工并試營運。其采用的是臺灣工研院自行研發之鈣迴路捕獲技術,預計二氧化碳總捕獲量約每小時1.0公噸,將可為臺灣節能減碳盡一份力。
臺灣工研院綠能所童遷祥所長表示,工研院去年與臺泥攜手合作,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今已逐步看到了成果,而此試驗廠的動土具有相當多的意義:其一,則此合作案是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因碳酸鈣為水泥的主要原料,工研院運用鈣循環捕獲技術與水泥業生產流程結合,是最能創造二氧化碳捕獲效益的商業模式。其二,此項合作是國際上首創,一方面可降低能源消耗至12%以下,并能透過天然石灰石循環方式捕獲二氧化碳,提高清潔節能生產的程度。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商業營運模式,可以將二氧化碳的捕獲成本降至每公噸26美元以下,不但是世界領先,更提高了未來系統整合與商業應用的可能,甚至將產業鏈串接起來。
臺泥董事長辜成允也表示,氣候變遷可能對全球經濟與人類生活造成劇烈的影響,已是全球目前最關注的議題,臺泥公司身為水泥產業的領導者,在面對氣候變遷對環境的因應策略,除進行節約能源措施,致力于工廠溫室氣體減量外,持續進行再利用資源取代原始原料以尊重環境資源外,也積極參與工研院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技術發展的計劃。
據悉,臺灣工研院開發之鈣迴路捕獲技術,是以流體化床碳酸化爐與獨家發展之純氧煅燒旋轉窯煅燒爐技術,并建立自有專利技術。此鈣循環捕獲技術主要是以利用氧化鈣(CaO,俗稱石灰)與二氧化碳結合后,所產生的碳酸鈣(CaCO3)再經過控制條件下的高溫處理,只將二氧化碳釋放出來,而剩餘的物質又還原為氧化鈣,於是可以在吸放之間重復循環,并達到捕獲二氧化碳的目的。而今動土的花蓮和平廠1.9MWt鈣迴路捕獲CO2先導試驗廠,也是世界最大規模之鈣迴路試驗廠,此試驗場已超越西班牙CSIC之1.7MWt(2011年建立)、德國Darmstadt大學之1.0MWt (2010年建立)。
編輯:yangq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