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孫芹先:預制樁行業發展格局及創新態勢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秘書長孫芹先
近日,上海中技樁業股份有限公司媒體高管見面會暨企業榮獲建材科技進步類二等獎通報會在上海舉行。在會上,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秘書長孫芹先談了預制樁行業發展格局及創新態勢。
他說,借助于我國高速的經濟建設發展態勢以及高速鐵路、高等級公路、港口、機場等等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自“十五”、“十一五”以來,混凝土、商品混凝土還有預制樁行業等相關領域有了較大發展。以2011年為例,混凝土成為建材行業繼水泥之后的第二大產業,全行業產值6000多個億,固定資產投資1500多個億,是改革開放以來行業發展狀況最好的一年,同時也是盈利最好的一年,達到370多個億的利潤。
具體到預制樁行業,自從80年代末,自國外引進先張法預應力管樁以來,20多年里發展得比較迅速。從過去的幾千萬米發展到現在的3億米,產能可能超過3億,這樣的過程得益于整個行業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這樣迅速的發展是借助于國外技術平臺,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應該看到的是行業的技術人員、行業專家為預制樁行業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并且一直以來對于行業發展的關心。
從“十一五”開始,建材行業同建筑業一起被列入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這個行業一直注重創新,從過去50年代重工業部,到80年代建材部,到后來變成國務院直屬局,以及到2001年時,國家制度改革后,原來的工業口的部委局全部改成行業協會,無不重視行業的創新發展。目前的行業協會更加注重技術的創新與引領,所以協會提出一個概念——通過“三新”引領行業發展,“三新”即“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從2004年開始,行業協會向國家科技部申請了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中國硅酸鹽學會建筑材料科學技術獎,到去年為止,共舉辦了八屆的科技獎評獎,重點支持行業的技術創新。在進行評獎的最初幾年,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即獲得獎勵的項目大部分來自于科研院所,就是那些原來擁有國家經費支持的科研院所,大概占比80%以上。而近幾年,從2008年以后,這個情況發生了變化,大部分的獲獎者來自于一線企業,大概占比80%,如果算上產學研結合的,大概要占到90%。企業研發對產品質量的提升,以至行業技術的進步,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預制樁行業這幾年也有了技術進步,雖然在引進時,起點并不低(當時引進的是日本的先進技術),但是因為當時的市場比較好,很多企業在創始之初,沒有能力,也沒有意識去進行技術的創新工作。這兩年,預制樁行業里面的許多企業發展壯大,公司高管也已經意識到創新在這個行業中的作用,比如上海中技樁業在看到預制樁行業自動化水平偏低、信息化程度不高的情況下,企業主動拿出研發資金支持技術創新,這是非常可貴的。協會重點支持行業里面進行技術的創新與研發,因為他們最知道產品應該從哪個方面去做工作,技術應該從哪個地方下手去進行創新工作。所以說,對于行業里面在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要給予獎勵。同時,中國建材聯合會和中華全國總工會機冶建材工會也設立了一個全國性的建筑材料行業技術革新獎,該獎項面向一線的技術工人。因為,建筑材料科學技術獎是面向科研、研發人員,但是一線工人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多具體工作,雖然他們不像科研人員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沒有他們,這些技術的具體實現手段也沒法完成。所以從2007年開始,協會也設立了針對一線工人的這個獎項。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于去年在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設立了技術革新獎,也有很多項目獲得了這一獎項。
行業里面需要鼓勵創新,沒有創新是很難在行業里發展,贏得效益、客戶以及對手的尊重。應該說做工業產品的企業,責任就是按照國家現行的有效標準去生產合格的產品。沒有一個合格的產品,沒有一個符合現行質量標準要求的產品,是無法立足于市場的,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至于社會責任也是企業應自覺承擔的。
(中國水泥網,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hangm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