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峰水泥:“你有金種子,我有好土地” 尖峰藥業:不拘一格聚創新人才
上周(3月11日,編者注),尖峰集團發布公告,宣布其全資子公司浙江尖峰藥業有限公司收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核準簽發的羅沙司他膠囊藥品注冊證書。早在兩周前,羅沙司他原料藥已獲批上市。
羅沙司他膠囊是一種適用于慢性腎臟病(CKD)引起的貧血(包括透析及非透析患者)的藥物,市場前景廣闊。此次獲批生產及銷售的羅沙司他膠囊是尖峰藥業合作研發的仿制藥,是其近年來“合作創新強主業”方針的又一成果。
1958年從水泥行業起家,1998年跨界進入醫藥領域,20余年來,尖峰藥業已初步形成以抗感染用藥、心腦血管用藥、抗腫瘤用藥和老年及嬰幼兒用藥為主,抗抑郁用藥、眼科用藥為輔的“4+2”新藥研發布局。截至2024年底,尖峰藥業及其子公司共擁有授權專 利146項,其中發明專 利93項,獲評國家專 利示范企業。正在研發中的3個國家級一類新藥,一個入選國家科技部新藥創制重大專 項,兩個列入浙江省”尖兵”“領雁”研發攻關計劃。
一家做水泥的老牌企業,如何在生物醫藥領域實現大步跨界趕超?尖峰的法寶是:不拘一格聚人才,用人才的創業激發產業創新活力。
—— “金種子”和“好土地”——
對于尖峰而言,這個春天是個收獲的季節。自2024年來,尖峰藥業及其子公司有12個制劑品規取得國家藥監局藥品注冊證書或通過一致性評價,3個原料藥獲批上市……這些研發成果將在今后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
吸引海外高端專業人才以項目技術入股,尖峰提供資金和平臺,猶如“金種子”和“好土地”,雙方各展所長,實現人才創業和企業創新的雙贏。尖峰集團董事長蔣曉萌稱之為:人才與資本的聚合。
在該模式下,近年來尖峰先后與德國科研人員合作成立中德合資浙江爾嬰藥品有限公司,專業研發生產嬰幼兒藥品;與美國海歸人才合作成立尖峰亦恩公司,進行高端創新藥研發。
強強聯手,喜訊不斷傳來。
尖峰藥業副總經理江宏介紹,浙江爾嬰藥品有限公司治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干混懸劑獲批,中標第九批國家藥品集采,并入選2023年版《國家醫保目錄》;引進德國技術開發的對乙酰氨基酚栓也已獲批,該產品用于治療小兒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熱,其小規格劑量產品是同類產品中唯一能應用于3—6個月以上嬰幼兒解熱鎮痛的品種。
此外,尖峰藥業引進海歸高端人才開展的浙江省“尖兵”“領雁”研發攻關計劃項目——靶向治療腫瘤一類新藥JFAN-1001于 2020年8月取得國內臨床批件許可,并于2023年10月取得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試驗許可。這是尖峰藥業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一類新藥,也是近年來金華制藥企業首個獲準在美國開展臨床多中心試驗的創新藥品種,目前正在開展國內Ⅱ期多中心臨床。
“你有金種子,我有好土地”的模式,讓尖峰有了更多吸引高端智力的機會和能力。
和國內一流科研院所中國藥科大學合作開發國家重點新藥創制項目——一類新藥DPT已開展I期臨床研究;引進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人才開展國家級人才項目——突變p53為靶點的抗腫瘤靶向藥物研發……近年來,尖峰藥業與中科院、浙江大學、中國藥科大學、上海醫工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推進前沿生物醫藥研究的落地應用。
目前,尖峰藥業已形成一個省級藥物研究院、三個院士專家工作站和三個博士后專家工作站的“1+3+3”技術創新研發體系,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廣基、劉志紅、陳芬兒,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子健等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開展研發合作,為醫藥創新發展配備了強大智囊團。
——梧桐樹和金鳳凰——
上周末,聯系上尖峰藥業首席科學家張強博士時,他正陪孩子在外上興趣班。自2022年7月離開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回國加入尖峰,張強將全家都帶到了金華,兩個孩子也辦理了金華戶籍,順利在本地入學。
這是尖峰第一次引進國家級領軍人才,也是我市婺城區第一次由企業引進國家級領軍人才。栽下梧桐樹,給高端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間和舞臺,讓”金鳳凰”們在金華安居樂業,是尖峰創新發展的另一個人才戰略。
張強博士在細胞培養、細胞轉染、細胞增殖測定、藥化藥理學、蛋白結構模擬、構效關系(SAR)等方面有技術專長,并有超過10年的小分子抗腫瘤藥物研發經歷,在藥物篩選和開發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加入尖峰藥業后,他負責開展藥物篩選平臺建立和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細胞檢測、藥化藥理學研究等工作。目前,他與浙江工業大學合作開發的抗抑郁國家一類中藥新藥的臨床前研究,已獲得國家發明專 利3項。
為了推動藥業創新,尖峰推出全新的人才激勵機制,組建專業的人才團隊。目前,尖峰藥業已直接引進國家級領軍人才1人,海歸博士6人,培養博士后8人。公司科技人員中,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以及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金華市拔尖人才、雙龍計劃人才等。據統計,尖峰藥業公司1500余名員工中,中、高級醫藥專業技術人才占比達38%。
2020年9月,由尖峰藥業自己的人才團隊組建的安徽尖峰北卡藥業小分子靶向藥物研究院掛牌。研究院以抗病毒藥物、抗感染藥物、抗腫瘤藥物、新型抑酸藥的開發、注冊為基礎,建設了研發、質量和中試平臺,能滿足克到百公斤級的研發與生產。
有眾多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可以進行委托研發,為何還要費盡心力組建自己的團隊?在尖峰集團副總經理、尖峰藥業總經理黃金龍看來,這是一本有關長期主義的賬:短期來看,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要“養人”、購買設備、建立實驗室,所需的花費遠遠超過外包委托研發;但長遠來看,有自己的人才團隊就有藥品研發的主動權,有掌控品質和自主造血的能力,一本萬利。“10年前做這件事還看不準,怕失敗,但現在證明,這一步做對了。”
——對話掌門人:跨界尖峰如何實現生物醫藥產業的崛起——
尖峰集團董事長蔣曉萌:尖峰創業已超過67年,從水泥起家,但不能用做水泥的思維做生物醫藥。醫藥行業技術支撐是關鍵,人才是創新源泉。這些年來,尖峰藥業在創新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人力,也吸引了許多創新人才。我們在金華市人才政策的基礎上,通過配套產品創新的股份激勵、提供良好的創新研究環境,來吸引人才推進創新。
概括來說,可以稱為人才“3+1”策略。“3”是指借助外力的三種模式:委托研發、合資研發、產學研結合;“1”是指組建一個自己的人才團隊。就像是一套組合拳,尖峰為他們提供創業條件,他們為尖峰帶來產品創新。
這也像是產品管線管理:一個企業要成長,產品架構要豐富,長線短線產品、早期后期品種要有機結合、合理布局。在尖峰的人才“3+1”策略中,“資智”合作研發、自主研發像是培育一顆小種子,從育種到結果歷時長、投入大、研發失敗概率相對較高,這種模式對企業來說可以減少開發失敗帶來的損失;另一方面由于技術人員的技術投入轉化成股份,可以有效地提高團隊的積極性和凝聚力。產學研模式則是早研項目,更像是買了一棵青苗,相對穩定成熟、夭折風險相對低一些。
企業的發展就像登山,這邊上山,坡度緩一點,路途遠一點,但更穩當;那邊上山,陡一點,順利的話會快一點,但半路摔下來的概率可能更大。我們的目標是做百年企業,致力于堅持長期主義,因此首先要穩健,要權衡投入和產出的比例,但也要有足夠的魄力育種子、培青苗。這幾種模式不分好壞,尖峰所要做的,就是用人才機制創新的組合拳打出企業創新的不竭動力。(《金華晚報》記者 ?陳月丹)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