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緊靠大企業是中小水泥唯一生存之道?
企業設立要賺錢,天經地義。設立企業則會遇上合理布局問題。計劃經濟時代合理布局是以統配水泥供需為基礎選點布線。判斷布局是否合理中有一個指標是統配水泥平均運距。當然運距越短,顯示布局合理。即使當時看似平均運距500或達700公里很是普遍,但針對個案,長途跋涉好幾千公里的水泥供給也經常會有發生。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后,投資者則以滿足市場需求為準則進行布局,選擇合理規模的建線,以獲取較佳的投資效益。
水泥是短腿產品,運距不可能太長,地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使需求又有大小,導致水泥布局相對分散,規模檔次不同。這里所說布局自然在有石灰石資源前提條件下。
企業建成投產后,則就面臨其在市場中如何生存的問題。
過去年產量達到20萬噸規模的水泥企業為中型水泥企業。現在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推斷,夠上“鼓勵”類及格線似可認為夠中型企業。故1條日產4000噸級或西部1條2000噸級企業似可看作中型企業。比照工信部準入條件,對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年產能超過人均900公斤的基準線,4000噸級可對應140萬人地域,2000噸級可對應70萬人地域。可供應的范圍也不小了。由此看來,這樣規模的水泥企業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中完全可以有其一席之地。
企業規模不大的話,也可有他的特點。管理層次少,管理更易精細,服務更易周到,適應市場變化更快。如果企業所在地域人口密度不大,能稱“老大”的話,則日子會很好過。如果處在人口密度大經濟較為發達地域,則還會面對不少競爭對手,有的對手實力會很強大,如果再遇上對手是近幾年發展的,其工藝技術水準又略高一籌,則日子會有些難過。需付出更大及更多的精力與之抗衡。但只要競爭對手之間都遵守市場“游戲”規則,在一定時期內,中小企業也能在“夾縫”中生存。當然,也可以出讓、轉行不干了。這些都悉聽尊便,完全是市場行為。對一些從大企業購買熟料做粉磨加工的中小企業,其與大企業都是買賣合同的當事人,都應當按照雙方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
企業不分大小都是市場的平等主體,法律地位平等。你走陽關道,我走獨木橋。井水不犯河水。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可為什么非要為中小企業指明一條“緊靠大企業,使企業得到更多的實惠”的路呢!“緊靠”的意思應該是緊緊依靠,不緊靠會有什么后果,或者說會有什么嚴重后果呢!
這是提醒!還是教育!或是(實惠)“誘惑”!更是警示!理解水平實在很有限,真看不太明白。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水泥網無關,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lq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