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高長明:解讀為什么非洲國家沒有32.5水泥
有一種說法在我國流傳了許多年,即“現在許多非洲國家都不再生產32.5水泥了”,言下之意是,我們中國還在生產使用大量的32.5水泥,竟然比非洲還落后,太令人震驚了。
對此,雖然筆者曾在不同場合解說過,非洲國家沒有32.5水泥的原因。可能說的不夠清楚,上述說法在有的媒體上仍時有出現。現在筆者試圖全面的從歷史說起,對比水泥工業在非洲和中國的誕生與發展演變過程,相信大家了解了中非的歷史與現實情況以后,這個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非洲大陸第一家水泥廠投產于上世紀末的尼日利亞Obajana,Kogi廠。2007年,尼日利亞最大的綜合性工業與投資公司Dangote集團收購該廠,并成立了Dangote水泥集團公司。至今Dangote水泥集團在本國擁有近20家水泥廠,水泥年產能1925萬噸,同時在非洲其他13個國家另有近2000萬噸的水泥年產能。Dangote水泥公司正引領著非洲水泥工業的發展。
現在非洲絕大多數的水泥窯都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預分解窯(PC窯),因水泥生產技術裝備的不斷進步,現今PC窯生產的熟料強度都在52.5以上,甚至超過62.5(至今國際上還沒有62.5水泥的標準)。非洲至今之所以沒有32.5水泥的原因是:第一,這樣的熟料如果不摻入相當數量(~30%)的混合材就只能生產出52.5水泥,32.5水泥是沒法生產的。因為許多非洲國家鋼鐵和煤電工業都不發達,沒有足夠數量的性能合格的混合材(如粉煤灰,高爐礦渣等)可供利用。第二,非方業主在和外國賣方簽定購買水泥廠的合同中往往只是規定了按照歐美的水泥標準生產52.5的純波特蘭水泥,在所有的合同文件中根本就只字不提任何有關混合材的事。非方人員所掌握的技術知識有限,只須嚴格按照合同規定進行生產就可以了。第三,非洲水泥工業還處于“幼少年”階段,對水泥標準高度敬畏,即使有極少數非方技術人員知道摻用適當數量的混合材可以生產出42.5或32.5水泥。但誰也不會歪想到,更不敢把一些可能不合格的東西,冒充混合材往水泥里亂摻濫摻。基于以上三點實際情況的約束,所以至今他們一直就是按合同規定生產52.5純波特蘭水泥,從未正式生產過32.5水泥。但是一旦他們有了足夠數量和水平的水泥專業人才,還有合格的混合材以后,很可能就會生產32.5水泥的。因為客觀上,非洲對32.5水泥的需求是較大的。顯然,所謂“非洲都不再生產32.5水泥了”這個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實際情況是,非洲從未正式生產過32.5水泥,以后有條件時就將會生產的。我們可以拭目以待,或許不久的將來,咱們中國就會指導幫助他們將32.5水泥生產出來的。這是筆者的預測,因為偌大的非洲,在這塊正在開始工業化發展的“處女地”上各方面的工程建設,對32.5水泥的需求是不可或缺的。
由此可知,非洲水泥工業的發展歷程和中國的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是在2000年前后,直接從國外購買全套裝備與技術,由高度成熟的PC窯和52.5水泥起步的。而我國是在1900年前后,由原始立窯和“細棉土”水泥起步的。兩者起步時間在水泥生產技術裝備水平方面相差100年,非洲是全套從國外購買成熟先進的技術裝備,我國則主要是固步守舊的延用了各種各樣立窯長達100年之久。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立窯熟料的質量很差,黃心料很多,竔重很輕,游離鈣很高,強度很低。這種熟料能勉強生產出相當于現今的32.5水泥就算不錯了,想生產42.5水泥十分困難。后來我國有了稍多一些的濕法窯、立波窯和SP窯,以及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CP窯,熟料總體質量逐步提高。同時我國粉煤灰和礦渣等工業廢料的產生量也在逐年上升,將其摻入較高強度的熟料中正好還可以生產32.5水泥。于是在各種正面和反面因素的鼓勵和刺激下,32.5水泥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又因為這個市場的正反兩方面的“需要”,32.5水泥直至今日似仍長盛難衰。
在我國,“立窯水泥=32.5水泥=落后水泥”的看法是有半個多世紀的事實根據的,是水泥行業自身好幾十年的不良表現所造成的。這種看法在一般公眾的思想上是根深蒂固的,甚至以為是天經地義、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實際上各國的情況都很不一樣,我們不能做井底之蛙,拿中國的老經驗套用到世界各地是難以“皆準“的,非洲的情況就是一個有力的例證。
科技進步與發展對我國的一些老經驗已經發出了信號與警示。現今國際上所謂的32.5水泥(為了區別,這里暫稱其為現代32.5水泥)與我國歷來傳統的32.5水泥相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進與提升。其主要技術創新亮點為:1)擴大混合材品種,例如煅燒粘土、火山灰、硅灰、凝灰巖等,挖掘混合材部分替熟料的潛力;2)研發應用各種混合材的深度加工技術裝備,激發其潛在膠凝性能;3)研制采用各種新型混凝土外加劑,改進延長混凝土構筑物的耐久性與壽命。實際上,現代32.5水泥的技術含量比傳統的52.5水泥的更高更多,而不是我國的老經驗所想象的那樣,總以為高標號水泥就是比32.5水泥“高明”。所以,我們必須及時掌握國際水泥科技發展的動向與脈博,與時俱進,樹立先進理念,不斷改革創新。
德國水泥工業聯合會VDZ 2017年的GNR (Getting the Numbers Right) 報告和環境報告宣布,其32.5水泥產量占全國的總產量已上升到22.3%,32.5水泥的平均碳足跡為 548 kg CO2/t,52.5水泥的則為 805kg CO2/t 。等量的32.5水泥借助上述三項技術創新的支撐和實踐證明,它同樣可以配制出C30以上的混凝土,其減碳效果優于高標號水泥。因熟料的碳足跡最高,達860 kg CO2/t,所以應該逐步降低水泥的熟料系數,適當提高32.5水泥在總用量中的占比,盡量設法少用熟料。這是多家國際機構對水泥工業低碳轉型的一項重要的推薦措施,與VDZ的實踐結果完全吻合,值得我國結合具體情況消化吸收,融會貫通,研究借鑒。
希望我國在談及32.5水泥時,最好指明是現代32.5水泥抑或傳統32.5水泥,不要把兩者混為一談,避免引起混淆或不必要的誤解。前者代表先進與創新,后者則是落后與淘汰。另外,現在還有把32.5水泥比作地條鋼的說法,罔顧科學尊嚴太甚。大家知道,32.5水泥是世界各國水泥標準系列中確認的一種產品,而地條鋼卻是我國鋼鐵行業中工藝制造過程簡陋粗糙很不規范生產出來的次品殘品廢品。倡議淘汰32.5水泥和取締地條鋼,完全是兩件性質截然不同的事,豈能混淆等同?我國32.5水泥雖然有些不盡人意之處,但其歷史和現實的功勞始終是主要的,是主流,決不允許這樣的被污名而遭全盤否定。同樣,這種混同對國家水泥標準委員會也太不公道了!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