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集團:資源小循環 經濟大文章
垃圾作原料、尾氣余熱可發電,蕪湖海螺集團著眼資源小循環,成就經濟大文章。在海螺集團里,通過對垃圾的高溫處理,這些垃圾卻變成了為工業生產提供能量和原材料的來源。
目前,海螺銅陵公司這條生活垃圾處理系統,是世界上第一條水泥窯處理垃圾示范項目,垃圾燃燒過程中,最低可釋放500度的熱量,可減少水泥窯煅燒過程中,對煤電的消耗。
海螺集團銅陵公司制造一分廠副廠長楊杰:“我們經過測算,平均的熱量在1400大卡左右,一年處理大概在9萬噸量來算的話,年節約標煤大概在0.65萬噸左右。”
另外,處理過程中每年近1萬噸的不燃物及灰燼,因富含鈣物質,都被作為了水泥的原料。
海螺集團銅陵公司辦公室主任蔣亮:“應該說把我們傳統的生活垃圾,變廢為寶了,而且沒有二次污染,垃圾進來以后再沒東西出去,一次性把它全部處理掉了。”
如果說這水泥窯處理垃圾是做好了廢物利用、資源循環,那么水泥窯尾氣余熱發電則是把資源充分利用。海螺集團白馬山水泥廠的余熱發電機房,從墻上的顯示器我們可以看出,現在發電機組的功率超過一萬千瓦時,也就是說每個小時的發電量超過一萬度。就拿眼前這套發電系統來說,雖說不花一分錢,平均每天卻能提供超過20萬度的發電量。
海螺集團生產調度管理中心余熱發電主管趙鑫:“能夠解決我們自身行業用電的45%。”
目前,海螺集團已建成余熱發電機組57套,年發電量約61億度,按照火力發電同口徑計算,節約標準煤217萬噸,直接經濟效益超過30個億,項目本身也被列為國家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同時,高效節能立磨、節能預熱器等裝備的利用,都成為了海螺集團新的經濟增長點。
海螺水泥副總經理汪鵬飛:“作為一個企業,不管你大小,都要創造社會效益,(十一五期間)我們萬元的能耗值下降了24%,工業能耗值下降了27%。”
循環經濟亮點紛呈,企業經營利好頻現。1至4月份,海螺集團無論是生產規模還是利潤空間,都超過同行業平均水平。其中,水泥銷售4858萬噸,同比上升9.2%;型材銷售12.37萬噸,同比上升4.3%。同時,海螺集團還加快海外布局和結構調整,印尼、哈薩克斯坦、蒙古等國項目進展順利,國內超萬噸特大型生產線在蕪湖和銅陵點火投產,為今后企業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海螺集團力推循環經濟,不僅為自身帶來了可觀的利潤,更為節能減排、生態環保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價值。這也告訴我們,只有達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企業才能真正走上了科學發展、綠色發展的可持續之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水泥網無關,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hangle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