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山西水泥產量同比增長13.1%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山西省水泥工業緊緊圍繞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積極克服國內貨幣政策緊縮、固定資產投資放緩、原燃材料成本上升、相對產能過剩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經濟運行總體繼續保持了平穩快速增長態勢。
一、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2011年,列入統計的22種主要建材產品產量,有16種同比增長,6種同比下降。水泥產量4035.6萬噸,同比增長13.1%,高于全國11.7%的增速,其中強度等級42.5以上水泥(含R型)848萬噸,同比增長18.1%。水泥熟料產量3068.9萬噸,同比增長29.1%,明顯高于全國平均11%的增速,其中預分解窯(新型干法)水泥熟料2 606.4萬噸,同比增長47.2%。
二、經濟運行分析
1.工業生產保持快速增長
2011年,山西省建材工業產值及工業增加值增速在全國各省市區中位居前列,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得益于全國及山西省勢頭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2011年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仍保持28.1%的增長速度,增速位居全國前列。房地產開發投資也保持33.4%的增長,有效拉動了建材工業產銷量的增長。二是得益于近幾年山西省建材工業的大量資金投入建設與快速發展。2009年以來山西省建材工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超過400億元,這段時期資金投入規模之大,帶來如此迅猛的發展勢頭是過去從未有過的。大規模的投入建設促進了山西省幾個重點建材行業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的快速優化調整和經濟運行質量的明顯好轉。尤其是水泥工業,近三年的投資建設規模達170億元,故其產業發展勢頭最為迅猛,去年水泥行業增加值增幅就超過70%。二季度后期尤其是三季度以來,隨著市場需求的影響,水泥行業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增速略有放緩。
2.供需矛盾日趨顯現
由于近幾年建材工業發展勢頭過于迅猛,在超過市場需求的增長的情況下,必然會出現供大于求,產銷銜接不上的現象。近兩年來,全省各地建成投產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有24條,新增水泥生產能力接近3 100萬噸,而同期淘汰的落后水泥產能約2 000萬噸,致部分地區產品市場供大于求現象日益突出,產品售價出現低迷和下滑,部分企業被迫停窯限產。2011年全省水泥產品產銷率僅為92.67%,比上年降低了4.25個百分點。
3.行業整體經濟效益顯著好轉
2011年全省建材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67億元,同比增長74.54%,而2009年以前全省建材工業曾連續多年呈全行業性虧損。對建材工業經濟效益貢獻最大的是水泥工業,共實現利潤總額4.61億元,占全省建材工業利潤總額的47.7%,比上年的1.08億元增長2.27倍。由此反映出,通過近兩年來水泥產業結構明顯的優化調整和企業的兼并聯合重組,企業市場競爭實力明顯增強,盈利能力大幅提高,重點大型水泥企業的產能發揮基本都能保持在正常生產的狀態。
4.固定資產投資逐步回落
2011年全省建材行業完成投資156.9億元,同比增長13.62%,明顯低于全國建材行業31.87%的增速。其中水泥行業完成投資52.96億元,同比下降15.27%,更低于全國水泥工業固定資產投資8.29%的降幅。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原燃材料價格持續高位,企業成本壓力巨大
隨著近兩年來原燃材料價格的一路持續上揚,建材行業生產已進入了高成本時期。目前山西省水泥企業原煤購進價格706元/噸,比上年增長20%,尤其四季度進入冬季用煤高峰期,原煤價格仍呈上漲趨勢。電力平均購進價格漲至0.56元/千瓦時。
2.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市場競爭壓力加大
山西省水泥工業近幾年發展迅猛,去年建成8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新增水泥產能1100萬噸。到2011年底全省預分解窯熟料產能已達到4589.6萬噸,預分解窯熟料人均產能已遠遠超過900公斤/人的底線標準,多數地區水泥已逐步出現產能過剩。不斷增大的產能釋放,已導致市場開始出現無序競爭現象,2011年山西省的噸水泥盈利水平已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76%。山西省水泥產業落后產能淘汰關閉工作在穩步有序進行,但目前各建材產業小企業的數量仍較多,其經營管理水平、資源配置能力與利用效率均比較低,盈利水平普遍不高,加上部分企業仍在盲目擴張,進一步導致了產能過剩和市場競爭的無序。
3.節能減排指標完成仍面臨較大壓力
隨著水泥等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步伐的持續加大,節能減排工作有了明顯進步和成效,但發展不夠平衡。從各建材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情況看,投資仍主要是集中于利用山西省工業廢渣優勢的水泥、水泥制品等產業。建材產業鏈短,附加值普遍較低,新型材料發展緩慢,致使山西省建材行業萬元增加值能耗指標仍居高難下,指標完成壓力較大。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水泥網無關,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hangm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