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在哈佛:并購有死穴 改革需創新
3月7日下午,哈佛商學院Aldrich教學樓012階梯教室座無虛席、兩側的過道也坐滿了人。四點鐘開始,中國“雙料董事長”宋志平先生被喬瑟夫鮑爾教授介紹給大家、分享他企業聯合重組的戰略和實施,以及如何打造出兩家世界500強企業 -中國建材和中國醫藥集團。
談到重組中國的水泥產業,宋志平特別強調要如何調整公司的競爭戰略,比如中建材避開了北京和安徽,因為北京有金禹、安徽有海螺,都是很優秀的競爭企業。并購企業價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標的公司是公雞、肉雞還是老母雞? 對于老母雞、價格可以優惠些。談到混合所有制,如何保持民營企業的活力和積極性是試金石,中國建材的南方水泥做到了被收購企業老板們自愿“帶槍參加革命”,主要靠的是營建大家認可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如何判斷失敗的并購案例? 宋董事長告誡大家,并購有兩個死穴 :一是標的公司沒有升值并購后無升值空間,二是并購后新的標的公司又不斷誕生。
宋志平曾多次在公開場合中講過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說法有很多,他從中概括了三句話,六個字:創新、堅守、責任。
創新是企業家的靈魂。企業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滿足于現狀,不斷創新,不斷改變。
堅守是企業家的重要特質。財富CEO峰會授予宋志平世界500強“財富CEO終生成就獎”,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家能夠堅守自己的事業,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責任教會我們在創造財富的同時要回饋社會,讓大家能夠均富和共富,把財富能夠很好地分割,我們要成為財富的主人,而不是成為財富的奴隸。要義利相兼,以義為先。
宋志平在新著《改革心路》中也闡述了一切源于責任,一生做好一件事的重要性。
書中以生動的講述還原了國企在改革中涅槃重生的艱辛歷程,以創新的理念回應了國有經濟與市場接軌、發展混合所有制等改革難題,以真實的例證破解了國企壟斷、旱澇保收、大而不強等諸多迷思。書中呈現了央企市營、國民共進、建立共享機制等一系列實證經驗,以及整合優化、以人為中心、包容性經營等全新經營理念。
這些全新的理念和深入的思考,既有全局性又有特色性;既有系統性又有針對性;既有現實性又有歷史性,為處在深水區的國有企業全面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既要問道,還要悟道,更要布道,這就是國有企業家宋志平的改革人生,也是他終身企業家夢想的企業人生。
回眸40年,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編輯:余婷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