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水泥同盟”的帽子實在受用不起!
《金陵晚報》晚報近期有兩篇報道挺引人關注。一篇題為“華東水泥同盟‘內訌’券商擔心水泥股跌”,另一篇為“抱團難取暖:水泥協同戰略失靈”。《財經網》也有篇報道“華新水泥李葉青:二季度水泥價格會有所反轉”。三篇報道雖都是拿水泥價格說事,實質卻是反映了社會各界對水泥行業健康發展的關注。
文章提到華東水泥同盟很是“嚇人”。何謂同盟,為采取共同行動而締結盟約,由締結盟約而形成的整體。至于華東水泥同盟的認定,似出于一位研究員應小姐之口。華東水泥同盟的作用也由應小姐詮釋為“對于穩定華東區的水泥價格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文章更通過水泥業內人士之口告訴記者加以旁證,“同盟的企業非常多,牽頭人就是****,浙江、上海、江蘇的生產廠都加入進來。”
這就有點兒把事情整大了。從同盟構成要素看,要有盟約且形成整體。如果這些要素并不存在,那同盟就有點虛擬了,不過經這幾下一轉,還真成真的事了。
本世紀出現新型干法水泥爆發式增長有其經濟快速發展的牽動,也有地方招商引資熱情高漲的推動,也有項目核準權限下放到省后控制有所減弱所致。結果是水泥產能過剩,且過剩較為嚴重的地域還不在少數。
反映產能過剩最敏感的標志——產品價格。但能使水泥價格波動的因素還有很多,除成本因素外,季節、氣候、重點項目建設安排、政策、農村居住條件改善發展態勢、停窯檢修等都會使價格產生(周期性)波動。因此,把價格波動與同盟“捆綁”在一起甚不合適。
自國家提出可持續發展要求后,水泥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節能降耗成績顯著。要不是這些努力,在煤價翻了好幾個跟頭的今天,水泥現在能是這個價?!
由于現在水泥生產線單線規模大,加上水泥又是“短腿”產品,一旦投產,對一定地域內市場供需關系會產生較大影響。如布局再集中一點的話,局部地域內的過剩會相當嚴重。在此地域內的水泥企業采取適度延長停窯檢修時間,或(有意)配合地方減排安排而停窯等做法是合理的,也能被人所理解。
就當前水泥雖過剩,但并沒到銷售量嚴重下降或者生產明顯過剩的兩種情況,因此,如出現“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的做法則是不應該的。
在水泥企業之間,一些企業行為的跟進,在同行內應是很正常且很普遍的行為。如產品價格調整本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例子。而不適當的是一些水泥企業把這樣的行為硬要“套”上“協同”或“同盟”,則是自己給人以口舌。使“偷偷”增產、打破“卡特爾”式壟斷、游戲規則、引發市場價格的波動等等詞匯都朝水泥蜂擁而來,使人看來不是的也是了!類似這樣的一些企業不甚規范行為則應該加以規范!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水泥網無關,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wwb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