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廠是個“機器人” 人工智能讓生產線擁有“生命”!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原材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推進計劃(2015-2018年)》中對水泥工業提出,建設基于自適應控制、模糊控制、專家控制等先進技術的智能水泥生產線,實現原料配備、窯爐控制和熟料粉磨的全系統智能優化,并在工業窯爐、投料裝車等危險、重復作業環節應用機器人智能操作。開展具有采購、生產、倉儲、銷售、運輸、質量、能源和財務管理等功能的商業智能系統應用。不可否認水泥工業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是大勢所趨。
對于“智能制造”這一全新概念,水泥行業內外的理解包羅萬象,眾說紛紜。部分業內人士一說智能制造,會認為就是買很多自動化設備,將生產線上可以用機器代替的環節都用自動化設備代替,認為這就是水泥工業的智能化。
對此,南方水泥原副總工程師,中國水泥網高級顧問蔣曉臻表示,“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制造”觀點并不完全正確。智能制造不能是狹隘的生產線減人,大量信息統計的信息化也不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不僅要具有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功能和海量數據的分析能力,更要有針對具體問題的自我判斷和對癥自我糾錯能力。
以水泥廠為例,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工廠本身已經可以被看作一個具備人工智能的“機器人”,智能化水泥工廠就是這個“機器人”的載體。以此為前提,水泥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可以得到最科學的指導,而且這些指導是基于工廠運行的規范化、標準化。
蔣曉臻指出,國內要實現水泥生產的智能化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要“軟硬并重”,既軟件技術和硬件設備兩手抓。硬件上,水泥企業要提升設備硬實力,包括提升現有自動化設備的能力和數據收集處置平臺,重視生產線歷史數據與實時數據資源的獲??;軟件上,則需要組建一個與各專家優化系統相互聯系的集成控制系統,在遇到具體問題時互為借鑒分析,主動介入,具備自我學習,自我糾錯能力,讓水泥生產線具有“生命”特性。
根據專家介紹,智能制造將給制造企業將帶來兩提升(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資源綜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三降低(研制周期大幅縮短、運營成本大幅下降、產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是水泥工業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是水泥工業在新常態下必走之路。當前,水泥工業智能制造還處在試點示范階段,水泥工業從整體上處在工業2.0到3.0(電氣化到自動化)階段,向工業4.0(網絡信息化)邁進困難重重任重道遠。
針對過往的一系列技術與應用上的困惑,中國水泥網邀請到蔣曉臻于3月14-15日在杭州舉行的中國水泥產業峰會暨TOP100頒獎典禮上進行講解,歡迎業內人士蒞臨聆聽,共同獻計獻策。
相關鏈接:
編輯:王琲建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