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處置危廢之后的水泥安全性如何?
近年來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日漸火爆,但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之后的水泥產品安全性能如何卻有著爭議,尤其是對與我們直接息息相關的各類住房、路面、橋梁等混凝制品是否安全,是否還會“繼承”危險廢物的危險特性,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危害,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國際上首先在1972年由加拿大一家水泥廠開始嘗試,取得成功后逐步在歐美水泥行業進行推廣,至今在歐美幾乎所有的水泥生產線都在處置包括危險廢物的固體廢物,占社會總產生量的50%以上,是固廢處置的主力軍。甚至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尼、泰國、摩洛哥、巴基斯坦以及印度等國家也都有相當數量的處置各種危險廢物的水泥生產線在運行。
而在國內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項目如今也比較火爆,據行業統計,目前國內已經取得危險廢物經營許可的項目資質有57個,占焚燒類危險廢物處置總量的45%,已經占了危廢焚燒市場的半壁江山。
相比傳統焚燒工藝,水泥窯以其焚燒溫度高、熱容量大、全系統強堿性環境、沒有灰渣排放等特點,在危廢焚燒成本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可以預見在今后幾年還有比較長足的發展。
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的做法在行業內被認為一個成熟的技術在使用,水泥質量根據控制標準都能得到有效控制,所有性能都不會降低。筆者作為一個資深水泥人可以負責任的說,各種理化性能指標有充足的手段可以控制,水泥質量不降低這點絕對不虛。
但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之后的水泥產品安全性能如何,尤其是對與我們直接息息相關的各類住房、路面、橋梁等混凝制品是否安全,是否還會“繼承”危險廢物的危險特性,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危害,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對此問題,筆者站在一個行內人的角度分享一下個人觀點。
首先,在近50年的使用時間周期內,尚未發生一起因水泥窯協同處置了危險廢物之后而引起的水泥制品危害人類健康和安全的案例。國內北京水泥廠也有二十多年的處置經驗,至今也未發生因處置了危險廢物之后水泥制品危害人類身體健康和生活安全的事故。
其次,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工藝在政策和標準方面是齊全的,可以做到全工藝的監控。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則是水泥行業和危廢行業兩個成熟體系相互結合的產物,水泥行業以及危廢行業都各自有一套成熟嚴格的標準制度確保各自系統運行,兩個行業的控制標準都要執行,控制更為嚴格。而在近幾年,國家又相繼出臺了諸如《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污染控制標準》、《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技術規范》等一系列的專用文件和標準,這些文件與危廢行業和水泥行業的各類文件并行,實現了全產業鏈的監控。可以說,規范運行的水泥窯協同處置生產線出來的水泥產品是有標準可依、過程可控的安全產品。
第三,就水泥生產形式來看,參與危廢處置過程中的是水泥燒成工序,在燒成工序中危險廢物要經過超過1600℃的高溫焚燒20min以上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有機物可以實現完全焚毀,只留有重金屬類元素可能作為危險因子進入水泥產品環節。
而重金屬元素進入水泥產品的路也是很“曲折”的,而到影響人們的生活則是更為“遙遠”。
首先,水泥熟料煅燒階段重金屬元素會高溫狀態下與各種原料反應被燒結在熟料晶格中,屬于最為穩定的化學鍵固定,其次,在水泥被混合制成混凝土后,在水泥的水化過程中又被水泥水化成的水泥凝膠二次包裹在混凝土制品中,兩道包裹可以實現最為穩固的重金屬固化。
2000年德國水泥研究所曾經做了一個類似試驗,對于危險廢物中最為常見的幾種重金屬:Cr、Pb、Hg、Ti、Zn等,加大水泥生產配料中的添加量到2倍于危險廢物替代率水平,得到的水泥混凝土試體,經過200天的浸出測試重金屬總量結果也遠低于重金屬要求最敏感的飲用水標準(具體數據可到網站去查閱)。北京化工大學同樣也做過類似的研究,得出結論認為:利用水泥窯處理廢棄物所制得的水泥在應用于混凝土后,99%以上的重金屬元素均可以固化在混凝土基體中,且各種重金屬元素的浸出濃度遠低于我國飲用水標準規定的有害物質限量,數據同樣可以通過網絡查詢的到。
總結來看,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的工藝,只要依據標準和合理工藝處置所出的水泥產品是質量有保障的,危險廢物的危險因子是沒有得到“繼承”的,所出的“生態水泥”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編輯:余婷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