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戰略機遇期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李克強總理指出,中國經濟實現轉型升級要靠做強中國制造。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全球價值鏈的正常運轉不會被破壞,國內完備工業體系下的產業鏈各環節都存在進一步提質增效的巨大潛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中國制造業如何闖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新時代賦予的重大命題。
一、把握戰略機遇期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正當其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確定為2019年要做好的第一項重點工作任務。當前,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具有緊迫性、必然性和必要性。
全球制造業競爭加劇,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前,各國在振興制造業方面取得高度共識,采取務實舉措促進本國制造業發展。發達國家側重于優勢重塑、技術引領,寄希望繼續占據全球價值鏈中高端。2018年10月,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先進制造業美國領導力戰略》,強調構建具有彈性供應鏈、創新和可贏利的國內制造業是國家頭等大事。2018年6月,日本經濟產業省發布了《日本制造業白皮書》,提出通過廣泛應用數字技術,讓本國制造業獲得新的附加價值。發展中國家則側重給予特定區域優惠政策,補齊產業鏈短板,加速完善產業鏈條。比如,印度政府規定,投資于本土特定區域的企業,可以享受一定年限的企業所得稅減免。
制造業發展事關全局,四兩撥千斤作用大。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必須要有多樣化的產品供給,讓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稱心、用得舒心前提是必須具備強大的供給能力。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也要以制造業技術的不斷創新為基礎,機械技術領域的創新和突破是開啟現代農業發展大格局的鑰匙。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體經濟制造業是吸引先進要素快速集聚的重要載體,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助推力來源于制造業、依托于制造業。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制造業是推動相關改革走深走實的試驗場。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掌控技術話語權,才能有效管控各類風險,確保產業安全。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也是服務業就業增長的基礎支撐。
二、當前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當下有為、未來可期
在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制造業發展具備很多客觀的有利條件。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機遇在、希望在,大有可為。
“量”的優勢是我國制造業行穩致遠的“壓艙石”。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蘊含著巨大消費升級需求,39個工業大類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完整的產業配套和強大的基礎設施,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技術工人和中高端研發人員,這些都是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上下同欲有共識為制造業發展起到舉旗定向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就推動制造業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指明了制造業發展方向。各地區各部門在中央決策部署下的統一認識、統一行動,凝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各地都在布置和踐行轉變思想、做實產業,協同配合、良性互動的政策保障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產業升級和新一輪科技革命正處于重要歷史交匯期。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經濟基礎,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新材料、新能源汽車、5G等新興產業成為我國制造業做強增量的潛在重點領域,通過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綜合效益具備可行性。
三、應高度關注制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和矛盾
危與機同生并存是客觀規律,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的成績、擁有的機遇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制造業在“爬坡邁坎”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一些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和矛盾,主要表現在:
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等大多依賴進口。例如,我國芯片80%依靠進口,2017年進口金額高達2300億美元;知識產權使用費的逆差超過200億美元,其中,支付美國的知識產權使用費同比增長了14%。由于創新能力不強,我國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尚處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加工-組裝”環節,在附加值較高的研發、設計、工程承包、營銷、售后服務等環節缺乏競爭力。
二是總體增加值率偏低。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居世界首位,但從制造業增加值率看,不僅與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有著較大差距,甚至落后于印度和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影響增加值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制約了在研發、設計、營銷環節的增加值獲取。此外,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本土品牌影響力弱,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制造業的對外形象和市場競爭力,也是造成總體增加值率偏低的重要原因。
三是高級技術工人短缺。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大量高級技術工人。目前,發達國家高級技術工人占技術總數的35%左右,而我國不足10%,技工短缺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缺乏多年來一直困擾著許多企業。比“技工荒”更為令人擔憂的是,我國目前尚未形成學徒制的技術穩定傳承體系。受傳統觀念影響,“藍領”的社會地位認可度相對較低,技工崗位缺乏吸引力,加快完善技術工人培養的配套條件有待進一步完善。
破解這些問題的思路是,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大而不強”的問題。努力改變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資源型產業多高附加值產業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少的狀況。堅持目標導向,謀劃好強化夯實制造業發展基礎的政策組合。人力、技術、資金、制度供給要能夠均衡匹配。
四、緊扣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要瞄準靶心,盡快破解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實現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瓶頸,要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強化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
讓產業融合起來。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建立制造業信息化技術服務體系,培育面向制造業的服務產業。重點支持制造業智能化的軟硬件建設,支持智能工廠示范、軟件集成開發、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以及先進制造業、新興產業的關鍵技術創新。培植一批運作規范、誠實守信的商務服務知名品牌和企業,逐步形成種類齊全、分布廣泛、功能完善的現代商務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工業設計等產業,深化信息技術在生產性服務業的應用。
讓生產要素動起來。重點是穩步推進企業優勝劣汰,加快處置“僵尸企業”,制定退出實施辦法,促進新技術、新組織形式、新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建議盡快明確判定“僵尸企業”的量化標準,按照市場化原則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處置進程。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督查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僵尸企業”專項處置資金,集中用于做好職工安置和再就業工作。引導國家級開發區探索培育產業集群,積累相關經驗。
讓企業負擔輕起來。多措并舉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通過持續降低企業成本穩定預期,要探索繼續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的可行性。要持續放寬制造業市場準入、加快政策落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過執行區別化的考核政策引導金融機構信貸政策向中小企業傾斜,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簡政放權減稅降費,減輕企業和個人稅負,大幅降低企業非稅負擔。
讓技術創新基礎強起來。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健全產學研合作機制,創新產學研結合方式,構建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科研-生產合作機制。抓緊布局國家實驗室,促進人才培養。健全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引導中小微企業在專業細分領域精耕細作,鼓勵技術應用創新,提升有效供給,發展成為繁榮市場和吸納就業的單項冠軍。加強科技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財稅政策的統籌銜接。
編輯:王琲建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