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2011,品嘗水泥行業“五味湯”
2011年,中國水泥走過了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里,兼并重組、淘汰落后、電荒煤荒、價格戰等輪番上演,幾家歡樂幾家愁,酸甜苦辣咸一一嘗透,不過陽光總在風雨后,經歷風雨方能見到彩虹,最后誰能hold住全場?來,一起重溫2011中國水泥市場。
酸——淘汰落后進程加快 水泥脫硝青澀起步
【代表事件】2011年工信部淘汰落后水泥產能名單公布
2011年依舊延續了2010年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而7月11日工信部將目標任務直接分解落實到企業,并在當地政府網站和媒體上直接公布淘汰落后水泥產能名單,無疑令處于淘汰名單里的小水泥企業無處遁形。
2011年中國水泥行業可謂是一波三折,非但沒有迎來想象中的“旺市”,反而卻一“剩”再“剩”;受基建投資減緩的影響,在產能不斷增長的同時,迎來了嚴重的過剩,從而也進一步加快了淘汰落后產能的進程。
12月26日,工信部再次重申,要求各地認真貫徹執行《淘汰落后產能工作考核實施方案》的有關規定,盡快將目標任務分解形成年度計劃,落實到具體企業,并采取綜合措施,加強監督考核,確保落后設備(生產線)徹底拆除,不得向中西部地區和周邊國家轉移,并確認“十二五”淘汰水泥落后產能(含熟料及磨機)3.7億噸。
面臨淘汰的企業雖然心里酸楚,但也應清楚地認識到淘汰落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同時也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另謀出路,或許能遇見另一片藍天。
另外,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水泥工業節能減排的指導意見》中的要求現有2000t/d以上工廠NOx排放濃度降低25%。“十二五”水泥行業也將成為降氮脫硝的重點行業之一,脫硝工作刻不容緩。然而水泥脫硝利廢剛剛起步,尚未成熟,且在實施降氮脫硝改造后,生產成本也會相應增加,難免心中酸楚。但對于利于環保大計的脫硝工作,各行各業都在研究探討,水泥行業更應義不容辭。
甜——利潤無憂 兼并重組 大水泥集團笑得甜
【代表事件】中國建材高調西進 西南水泥掀并購大潮
若要推選2011年業內最具談資的一個詞,那非“兼并重組”莫屬。這一年中,“兼并重組”案例頻發,首當其沖的便是中國建材在西南地區的一系列收購舉措。
從海螺水泥6月首先并購云南壯鄉水泥,開西南并購第一單,到臺灣水泥與中國建材爭相收購重慶科華,再到中國建材吹響整合西南市場的號角,并購泰安水泥、利森水泥、科華集團等大型水泥集團,最后掛牌“西南水泥”,一度之間,還有哪些企業會源源不斷進入“西南水泥”序列,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據中國水泥網統計,西南水泥產能過剩僅次于華北,供求嚴重失衡,并且西南的水泥企業集中度低,議價能力弱。截至2010年底,西南地區前10大水泥企業的熟料產能僅占整個西南市場的34.85%,市場集中度遠低于其他五大區域。并購重組、區域整合也由此成為了西南水泥企業下一步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而中國建材結合華東市場整合經驗,強勢進入西南勢必也會形成一個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格局。
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水泥產量近21億噸,不僅增速最快、增量也很大。目前,中國水泥產量占全球60%左右。從行業效益上看,截至年底行業利潤達1000億元,噸水泥利潤接近50元。總體來看,2011年我國水泥市場無論是利潤總額還是噸利潤,都是比較好的一年。產能過剩引發的問題是行業無序競爭、價格下跌,經濟效益迅速下滑。相反,兼并重組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真正實現效益。
利潤無憂為2011年的水泥行業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大水泥集團能不笑靨如花嗎?
[Page]苦——電荒、煤荒雙重煎熬 水泥業有苦難言
【代表事件】電荒來襲 11省市缺電超2000萬千瓦
水泥業又被限電了!
2011年年初,煤電緊缺,湖北多家水泥企業被輪流限電,而到3月份時,即使還未進入入夏用電高峰期,我國的部分地區就提前出現“電荒”、“限電”現象,特別是9月份以來仍有10多個省份電力供應緊張。
工信部表示,我國“電荒”將呈長期化趨勢。缺電的同時,煤價也依勢上漲。自8月31日以來,連續八周上漲,并創歷史新高。無論是電荒還是煤荒,作為水泥企業總是首當其沖,有苦難言。
不過,面臨電荒煤荒,實施有序用電,自覺節約用電,是較為有效的途徑。讓電于民,水泥企業表現大度。在重新回歸“計劃用電”的時代,水泥企業應化被動為主動,積極作為,應對難題。如開啟“節能引擎”,走降耗增效的發展新路。盡管企業的節能行動是形勢所迫,卻實實在在地讓自身收獲了效益,也為社會做出了貢獻。無論是著眼當前還是立足長遠,都具有積極的示范效應。
2011年,除去電荒、煤荒這兩塊心頭病之外,樓市調控、內需不振、銀根緊縮,也令水泥行業下半年的日子異常難過。在包括限購在內的“組合拳”持續打壓之下,2011年上半年,以京、滬、穗、深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及部分熱點地區銷售回落,房地產開發投資步伐放緩。持續變冷的樓市正把低溫傳導給水泥、鋼材等房地產相關行業。由于房地產和基建需求合計達到了水泥總消費量的60%,但從目前情況看,復蘇并非坦途,這也令水泥行業憂心忡忡。
辣——價格戰熱辣上演 誰能笑傲群雄?
【代表事件】海螺冀東陜西爭鋒、華東水泥大面積限產 四川價格戰再起
在產能過剩、銷售受阻的情況下,企業與企業之間經常采取價格協同以保證盈利,然而,除去這樣較為平和的圓桌會議之外,激烈的價格戰也時有發生,給原本溫和平靜的市場增添了一抹熱辣。
2011年價格戰的主陣地當屬陜西和四川,海螺冀東爭鋒,咸陽、寶雞和西安等關中地區水泥連續降價5-6次;四川德陽、綿陽地區價格戰打響,產能過剩、市場集中度過低、缺乏價格協同機制等問題逐一顯現;另外,華潤福建2×5000t/d生產線投產亦給當地帶來短暫的降價風潮。
“價格戰”是企業為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利用成本和技術的推動打壓競爭對手的手段之一,而水泥行業之所以價格戰不斷,根源依舊是產能過剩。
受益于國家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陜西地區2008年后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加大很大程度上拉動了水泥的需求,而四川汶川地震引得多家水泥企業入駐,2011年大量產能如雨后春筍般集中釋放。然而,市場需要并未同步增長,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市場因資金到位不理想反而萎縮,鐵路建設暫緩等一系列因素導致水泥產能過剩,供過于求,價格戰無可避免。
另外,除去產能過剩這一根源性因素,通過價格戰為未來的并購做好準備,也是原因之一。長期來看,通過區域整合提高集中度,最后獲取區域定價權是水泥大企業的發展戰略之一。價格戰中,大型水泥集團依靠自身的技術及成本控制優勢,往往占據有利地位。當小企業無力承擔低價時,大企業依舊還能盈利,待到小企業無力生存時,恰是并購好時機,可以以較低的價格收入囊中。
比較過往價格戰案例,笑傲群雄的往往都是大型水泥集團,可以說,價格戰僅是大并購的前奏而已。
[Page]咸——優化水泥產業區域布局 需把握好“咸”度
【代表事件】《水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出臺
11月28日,工信部、商務部、國土資源部等一下子出臺了8個產業規劃,如此密集地發布,大有應接不暇之感。《水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里,提升行業集中度,提高資源利用率,推進水泥窯無害化協同處置,推廣高標號水泥,優化水泥產業區域布局等均有體現。規劃是對未來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思考,涉及面廣,涵蓋內容多。
然而如同烹飪一份美味佳肴,在色香齊全的前提下最重要的還是把握好“咸”度這一關鍵點,否則不旦難以入口,甚至會影響身體健康。
筆者認為《規劃》所要重點關注的是優化水泥產業區域布局,嚴格控制產能擴張,堅持減量置換落后產能,著重改造提升現有企業。水泥產業區域布局之華北、東北、華東、中南及西南基本為嚴控新增產能,并通過淘汰落后、兼并重組、減量置換、技術改造等調整優化結構。而對于西北,則可立足當地建設需求,加快淘汰落后,適度建設規模適宜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可見,西部地區依舊是水泥工業“十二五”發展的重點,可根據市場需求,在兼并重組的前提下,將新線建設和淘汰落后相結合,使產能的擴張和集中度的提高同步推進。
“十二五”期間,隨著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國內市場對水泥總量需求將由高速增長逐步轉為平穩增長,增速明顯趨緩。2015年國內水泥需求量為22億噸左右。隨著《規劃》的不斷推進和落實,“十二五”期間的水泥工業,不管是從政府層面、行業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會獲得較為良好、有序地發展。
編輯:wwb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