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發:“十二五”建材工業投資形勢分析及發展方向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 劉長發
2月25日9時,由中國水泥網主辦,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特別協辦,通達耐火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2012中國水泥網年會在杭城拉開帷幕。會上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劉長發發表《“十二五”建材工業投資形勢分析及發展方向》主題演講。中國水泥網記者整理如下:
一、“十二五”建材工業發展面臨形勢
(一)國際形勢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危機還將繼續深化,這場危機何時結束,以何種方式結束,目前尚難預料。這場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缺陷造成的。
1、發達經濟體受危機不斷深化影響,有可能陷入蕭條。第一,目前尚無明確有效解決途徑的歐債危機有可能導致歐洲經濟體的經濟徘徊不前甚至衰退。第二,美國經濟靠借債度日或依靠所謂的量化寬松政策,長期來看,也將難以為繼。第三,日本經濟在金融危機前本已不振,全球經濟危機和2011年大地震對其打擊猶如雪上加霜。
2、所謂危機,其中包含了危險與機遇。全球經濟處于一個大轉折時期,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變化。新興經濟體雖然難以幸免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但由于其國內的增長空間較大,有可能成為主導世界經濟發展的力量。不過西方社會盡管在制度上暴露出一些問題,但他們的技術實力、管理實力以及在全球的運作能力絲毫未降。所以說,在這樣的轉折過程中,中國想超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唱衰西方還是為時太早。
3、雖然和平與發展依然是世界發展的主題,但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勢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充滿不確定性并令人堪憂。
總之,全球政治、經濟形勢處在重大轉折時期,需要冷靜觀察并積極應對。
(二)國內形勢
1、我國依然處在大規模建設階段,這一階段還將持續30年左右,這樣的大格局并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十二五”的形勢有可能發生變化。從水泥產量上來看,2007年全國水泥產量13.6億噸,2008年則為14.2億噸,實際上從2007年開始,水泥的增速就明顯減少了。但由于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國家實施“四萬億”財政政策,大大帶動了水泥的市場需求。這是非市場規律的。
然而到去年為止,過度刺激措施所帶來的正面效益已經基本全部浮現。目前我國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已經達70%左右,如果我們的固定資產投資繼續走下去,將對宏觀經濟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甚至可能導致經濟的嚴重失衡。所以最遲明年,我們的水泥消費量有可能要降下來。然而這一次消費量的下降并非水泥的拐點,水泥消費量的峰值,依然會在2020年左右出現。
因此總體來看,國民經濟建設對建材產品的需求仍然處在上行區間,但由于受2008年以來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所采取的過度刺激措施將對“十二五”期間建材的市場需求產生影響,與“十一五”期間相比,不僅增速會整體減緩,而且還有可能產生波動。
2、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深化,人們對居住環境和條件的需求已經從數量增長為主轉向居住品質提升和功能增加為主。從今天北京市的住房來看,雖然大多的住房能夠滿足居民對其基本功能的需求,但從環保功能、抗震能力、舒適程度、美觀程度等角度看,依然和紐約、東京等國際大都市有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之下暗藏的潛在需求,正是建材行業發展的新市場。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對建材工業發展提出新要求: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要求更高;深化產業結構調整。
4、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將為建材工業提供新的發展空間。
5、在對外開放“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的大的政策背景下,建材工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國際化發展機遇。
[Page]
二、 “十二五”建材工業投資形勢分析
“十一五”期間建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變化情況(億元)
“十一五”期間,水泥、玻璃、陶瓷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之和占建材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變化情況(百分比)
從“十一五”期間建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變化情況來看,我們是不斷增長的,由2005年的1114億元逐步增長到2010年的6625億元,這5年里投資的增速可見一斑。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2005年,陶瓷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之和占建材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54.3%,而到了2010年,這一比重下降至38%。這變化趨勢說明了建材行業本身的投資重點正由原材料制造業向加工制品業轉變,其中增長最多的,要屬混凝土和水泥制品。
所以,我們可以對“十二五”期間建材工業投資形勢做出以下預判:
1.水泥制造、平板玻璃、陶瓷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呈繼續降低趨勢。
2.深加工產品、無機非金屬新材料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將繼續呈增長態勢。
3.以節能減排為目標的技術改造投資將進一步提高。
4.企業并購重組投資將繼續加大。
5.企業國際化投資將成為新的領域。
6.與“十一五”相比,預計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將呈下降勢態。
[Page]
三、“十二五”建材工業的發展方向
(一)總體發展方向
1.從“十二五”開始,建材工業發展將進入一個新階段,未來的總體發展方向為:大而較強→又大又強→世界最強
2.發展的邏輯:做強的基礎上做大。
3.“強”的內涵發生變化:由追求技術、管理、效益、發展水平的國際先進轉變為國際領先。
4.“強”的標志:擁有一大批多領域世界級領袖企業,擁有在全球標準和市場規則制定中的主導權。
5.實現“強”的途徑:依然是“靠新出強”,但“新”的內涵發生變化,即由對國際先進水平的追趕走向超越,主要依靠自主創新。
(二)從轉變方式看“十二五”建材工業發展方向
1.由追求數量規模擴張向追求質量、能力提升轉變。
2.由原材料制造為主向加工制品生產為主轉變,推動建材工業向輕型化方向發展。
3.由主要依靠資本、資源等生產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技術創新的任務主要是建立體系、形成機制、突破瓶頸、搶占制高點。
——管理創新的任務包括思路、觀念、意識、戰略、制度、模式的創新,落腳點在模式。
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方向:制造業服務化、資產輕型化、服務平臺化。
4.進一步推進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推動建材工業走綠色發展道路。
——既要重視生產領域節能,還要重視應用和消費領域節能。
——既要重視粉塵等污染物的減排,還要重視二氧化碳的減排。
——資源綜合利用的重點轉向城市污泥、生活垃圾、建筑廢棄物等的協同處置和綜合利用。
——大力發展綠色建材,為發展綠色建筑提供材料支撐。
(三)從調結構看“十二五”建材工業發展方向
1.推動加工制品業發展成為調整行業產品結構的主要途徑
——加工制品業的發展要堅持“以我為主、兼容其它、綜合集成”的發展方向。
——發展加工制品業要走產業融合之路。與建筑業融合,發展滿足建筑業發展要求的建筑產品、部品。
▲ 與高新技術融合,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材料支撐。
▲ 與相關應用領域技術融合,推動非金屬礦和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向精、深加工制品業方向發展。
2.優化行業組織結構,提高建材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并非簡單地提高生產集中度,本質在于培育并打造具備行業領導能力的優勢龍頭企業。
——企業的并購重組是優化行業組織結構的重要途徑,并購重組可以在產業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進行,即橫向拓展、縱向延伸。
——優勢龍頭企業應達到的標準
▲ 有技術優勢,具備很強的技術創新能力。
▲ 有品牌優勢,具備很強的市場控制能力。
▲ 有管理優勢,具備很強的企業管控能力。
▲ 有文化優勢,具備很強的文化影響力。
(四)從提水平看“十二五”建材工業發展方向
1.通過淘汰落后,實施技術改造,推廣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等途徑提升行業生產技術水平。
2.提升經營管理水平
——提升行業管理水平
——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1)戰略創新能力和戰略實施能力
(2)成本控制能力和質量保障能力
(3)品牌管理能力和市場控制能力
(4)風險管控能力和危機應對能力
(5)文化建設能力和社會責任履行能力
3.提升市場競爭水平
4.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5.提升兩化融合發展水平
6.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
在水泥企業的發展轉變方面,尚需要強調一點,那就是加工制品業不是簡單地上混凝土、集料的事情,而是要提高企業的服務能力。企業需要具備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包括特種工程問題,如凍融問題、防水問題、耐腐蝕問題等。所以水泥廠延伸產業鏈,絕不是簡單地做做商品混凝土的事情,要想讓產品能夠滿足市場的需要,離不開學習,離不開研究!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水泥網無關,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ljn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