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龍騰飛——深中通道開通運營 粵港澳大灣區綜合立體交通網邁上新臺階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話誕生于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映射出當時廣東人民,尤其是深圳人民“與時間賽跑”的那股拼勁兒。
跨越四十五載,這句話在今天的深圳,變得更加具象化。
2024年6月30日,國家重大工程、粵港澳大灣區核心樞紐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開通運營。至此,深圳至中山路程將縮短至30分鐘內。
俯瞰南粵,粵港澳大灣區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猶如一條條巨龍,騰躍之間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圖景。
7年時間,伶仃洋里“造游龍”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是中國人的堅定,更是浪漫。
深中通道的建設故事鐫刻于橋、島、隧、水下樞紐之上。該項目是當前世界上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建設全程7年,凝聚著超過1.5萬名建設者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勇氣、魄力和智慧。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這是中國人的堅毅,更是執著。
2018年,深中通道項目建設團隊到國外調研學習:現場不允許中國團隊靠近,也不能拍照。“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討不來、要不來的!”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總工程師辦公室副主任金文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6年前的場景依然記憶深刻。
6年前外國人不讓靠近看,今天中國人造出了更好的!
世界跨徑最大的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世界最高抗風等級鋼箱梁懸索橋,世界最大體量海中錨碇,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世界上最長最寬的海底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世界首例水下高速公路樞紐互通-機場互通立交……
10項世界之最!深中通道是中國推進“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的示范工程,是助推我國實現交通強國的重大標桿工程,更是新時代的國家名片。
作為深中通道工程的“第一子”,2016年12月28日,西人工島開工,正式拉開建設序幕。大海茫茫,由于西人工島處于采砂區內,地層復雜,選擇何種建島方式是最為關鍵的一步。
建設團隊經過科學謀劃,研發鋼圓筒基礎預處理核心技術,降低硬質土地層強度,加上自主研發的12錘聯動錘組同頻振沉,成功將巨型鋼圓筒精準牢固地打入海底巖層中。用4個半月的時間,筑起了一座相當于19個足球場大小的人工島,向世界展現“中國速度”,刷新快速成島的世界紀錄。
建成的西人工島,宛如伶仃洋上的紐帶,一端牽著深中大橋,一端系著深中隧道。
西人工島向西,深中通道進入了主跨長度1666米、通航凈高76.5米的深中大橋部分。
由于深中大橋正處珠江口開闊水域、強臺風頻發區,橋梁的抗風問題十分突出。國外著名橋梁公司斷定:整體鋼箱梁懸索橋方案無法滿足抗風安全要求。
歷時3年,在深中通道建設團隊組織下,多家單位聯合攻關,研發了新型組合氣動控制技術,攻克了臺風頻發區超大跨整體鋼箱梁懸索橋災變控制技術難題,使得深中大橋足以抵御17級臺風,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西人工島向東,深中通道開始了全長6845米的海底隧道部分。
根據工程設計,深中隧道要在30多米深的海底安置32個重約8萬噸的沉管和1個最終接頭,實現海底雙向八車道通行。而要將這32個“大家伙”沉入海底,完成毫米級對接,挑戰前所未有。
2018年4月海底隧道沉管鋼殼試驗段開工,2023年6月深中通道迎來了E23管節及最終接頭沉放對接的關鍵時刻,海底隧道順利推出,貫通測量結果表明:實現了與東側E24管節精準對接。
2023年11月28日,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實現貫通,意味著深中通道的主線正式貫通;2024年6月16日,深中通道圓滿完成各項建設任務,正式通過交工驗收,工程質量通過“大考”。
深中通道在伶仃洋上穿越著、跨越著。作為粵港澳大灣區“A”字形交通主骨架的關鍵一橫,深中通道成功連接珠江東西兩岸,承載著無限的機遇和廣闊的前景。
30分鐘,珠江口兩岸“迎新機”
深圳與中山“牽手成功”,這是一場“雙向奔赴”。
從通車到融合,“半小時生活交通圈”推動深中合作發展邁向縱深,開啟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新進程。
“深中通道+”煥發活力,配套設施加速建設。
深中通道連接深圳機場、廣深沿江高速二期、中開高速,并通過萬頃沙支線與廣州南沙相連,以“合作共贏”的力量實現了深圳、中山、廣州三地跨市交通的簡化。
為迎接深中通道通車的利好,三地交通便民項目同步“安排”。深圳、中山跨市公交已設置中山博覽中心-深圳前海夢工廠北區、中山國際人才港-深圳前海夢工廠北區2條線路;廣州南沙區政府目前也已初步確定南沙—深圳前海、南沙—深圳寶安機場跨市公交線路,將爭取跨市公交盡快落地;深圳機場航站樓已開辟深中機場快線專屬候車區,深中機場快線每日車次高達72班,同時將在中山啟用深中航空港。
“大橋經濟”協同發展,金融科技加速流通。
從經濟體量上看,深圳、廣州的GDP排名全省前二;中山、江門雖體量不大,但具備產業基礎扎實、土地開發空間廣闊等方面的優勢。深中通道恰恰成為珠江兩岸城市的“平衡器”,帶動金融、科技等要素的流動,推動循環暢通大灣區的構建。
珠江口兩岸城市牢牢“握住”深中通道通車機遇。中山消費月于2024年6月21日正式啟動,借助中山美食文化、歷史底蘊等資源優勢,從餐飲、零售、住宿、旅游等多領域促進深中兩地消費;江門深入推進“園區再造”工程,依托特色產業園,推進產業加速聚集;深圳前海位列中國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榜首,致力建設世界一流營商環境。
“雙城生活”成為現實,宜居宜業共匯人才。
深中通道縮短了珠江口東西岸的交通距離,使得西岸的中山、江門成為深圳居民通勤的可行選擇,尤其是對于那些在深奮斗,但尋求更經濟優質居住條件的年輕群體來說。
“深中通辦”也隨著深中通道的開通運營逐步“提速”。2023年初,深中兩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設立“深中辦事專窗”等20多項業務,中山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實現40多項社保事項深中通辦;6月21日,深圳市、中山市兩地簽署《推動深圳市中山市住房公積金融合發展合作協議》,標志著深中住房公積金實現互認互通、一體化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為“深中候鳥”的兩地安居夢提供更為堅實的支持和保障。
展望2035年,大灣區交通發展“立潮頭”
珠江奔流,春潮涌動。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印發實施,《綱要》對粵港澳大灣區空間布局、完善城市群和城鎮發展體系、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劃。
時隔5年,2035年大灣區綜合立體交通脈絡逐漸勾勒,并愈發清晰。
縱覽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的建設經驗,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無疑是推動發展的重要載體。當前,粵港澳大灣區也正以跨海大橋和跨海通道為重要載體,不斷為“灣區經濟”發展注入更多基礎性動力。
珠江口自北向南已經有黃埔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橋5條跨江、跨海通道;此外,珠江口在建和規劃的通道有獅子洋通道、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澳門輕軌橫琴線,以及規劃中的深珠通道和蓮花山過江通道。
若上述通道全部通車運營,珠江口東西兩岸交通發展將更上一個臺階,更加有力推動廣東構建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推動大灣區向協同化、一體化發展,進而形成具有高附加值、高增長值的灣區經濟發展模式,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提供源源不竭的發展動力。
飛越灣區,展翅翱翔。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珠三角九市完成旅客吞吐量13105.1萬人次,較上年增長146.9%。飛越灣區,一個世界級機場群正加速形成。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共擁有7座運輸機場,包括香港國際機場、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澳門國際機場、珠海金灣國際機場、佛山沙堤機場以及惠州平潭機場等。
香港國際機場2024年三跑道完工,屆時年旅客吞吐量將達1.2億人次;廣州白云國際機場計劃于2025年三期改擴建工程完工,年吞吐量將達1.4億人次;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將于2026年完成三跑道、T1、T2航站區改擴建工程。
“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項目將于今年開工建設。建成后,廣州也將繼北京、上海、成都之后,進入“雙機場”運營模式。
伶仃洋上,海天一色。
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截至目前,港珠澳大橋開通運營進入第六個年頭。2023年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過1630萬人次,出入境車輛超過326萬輛次,分別為2019年的1.29倍和3.8倍。
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這座55km大橋,使三地時空距離進一步縮短、三地人民出行更加便捷,港澳同胞將進一步共享國家發展機遇。
香港特區政府運輸及物流局統計顯示,自去年7月1日“港車北上”政策落地實施以來,已有超過6萬輛香港單牌私家車完成申請,經港珠澳大橋出行。“港車北上”實施至今,港珠澳大橋使用量屢創新高,今年5月,雙向車流量日均約12000車次,比去年同期上升約120%,其中“港車北上”占每日大橋車流量約36%。
自2023年12月15日正式向廣大公眾開放以來,僅半年時間,已吸引游客14.9萬人次,平均每日接待游客800多人次,高峰期日均1200人次。
暢游灣區,即刻出發。
“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2024年5月26日,廣佛南環、佛莞城際開通運營,與已開通的佛肇城際、莞惠城際相連,“大灣區地鐵”實現“四線”貫通。這條城際鐵路別具一格:采用“站站停+大站快車”運營模式,平均行車間隔為26分鐘,滿足著不同旅客的出行需求。
更為便捷的是,乘客可選擇“12306”和“城際鐵路公交化多元支付”兩種方式進行購票。無論是適應高鐵購票方式,還是習慣地鐵刷碼乘車方式,乘客都能實現自由、靈活地進站乘坐“大灣區地鐵”。
一條全長258公里、設計速度200公里/小時、總車站數達39站、橫跨5座城市、的交通動脈跳動在灣區版圖之上,便利了廣州、佛山、肇慶、東莞、惠州等5個城市居民的區域交通,促進了產業、技術、人才等要素的流動,對加速形成“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通勤圈”具有重要意義。
復興速度,共融灣區。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廣東行政區劃之多,土地面積近18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擁有21個地級市。2023年深圳、廣州、佛山、東莞四座城市邁入GDP“萬億之城”,同時,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也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
廣東要下功夫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加快推進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區域互聯互通,帶動和推進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更好承接珠三角的產業有序轉移。
2021年12月10日,贛深高鐵通車,從惠州到深圳半小時可達。至此,廣東實現“市市通高鐵”。2023年12月26日,廣州特大型綜合交通樞紐、亞洲最大的火車站綜合樞紐之一的廣州白云站開通運營。同日,汕汕高鐵正式開通,這讓廣東成為全國首個高鐵里程邁過3000公里的省份。
“市市通高鐵”后,廣東的又一個目標是“市市通時速350公里高鐵”。
如今,廣汕高鐵全程最快70分鐘,汕汕高鐵全程最快也僅需38分鐘。不久的將來,梅龍、廣湛高鐵將陸續投入運營,屆時,大灣區城市群將同粵東粵西粵北共向發力,奏響廣東區域協調發展的“交響曲”。
到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將使《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提出的“‘12312’交通圈”構想變為現實——粵港澳大灣區、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內部實現1小時通達,粵港澳大灣區至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形成2小時交通圈,打造出一個綜合立體、能力充分、高效銜接的綜合交通網絡。
“勇立潮頭”,是粵港澳大灣區與生俱來的基因。《綱要》發布五周年,灣區內聯外通網絡加速完善,交通方面亮眼的“成績單”的背后,是建設者們夜以繼日地研究、施工和精益求精的創新、突破。
走在前列,新征程上續寫“春天的故事”。
“交通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深中通道,肩負三重重任,圓滿實現了“建世界一流可持續跨海通道,創大灣區百年門戶工程”這一愿景,助力人流、物流、資金流以及信息流在珠江口的自由流通,逐漸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回望700多年前,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曾在此寫下“零丁洋里嘆零丁”的詩句,哀嘆面對廣闊大海的孤獨與無奈。
今夜,伶仃洋上,橋路相通、橋隧相連。深中通道大橋燈光與車流燈光一同閃爍,彰顯著改革開放四十余載的奮斗篇章,照亮著粵港澳大灣區共生共榮的美好藍圖。
越織越密的粵港澳大灣區綜合立體交通網正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春天的故事”將繼續書寫在這片奮進的沃土上。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