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停窯久矣,尚能“飯”否
春節為水泥傳統淡季,很多水泥企業趁著這段時間開始進行計劃內或例行停窯檢修工作,或也可為春節后市場爆發打好保價的基礎,可以說春節停窯是水泥企業再自然不過的選擇。中國水泥網1月12刊登的一篇題為《泛環太湖水泥企業春節或停窯36天》的文章,從行業角度來看不足為奇,但是我們從這篇文章中注意到另一個細節:泛環太湖水泥企業停窯時間部分地區達50天,更多地區達90天。窯運轉率是衡量水泥企業生產正常與否以及公司經營狀況的重要指標,在新干技術成熟后,行業考慮窯的正常檢修年需55天左右,因此一般將310天作為窯年正常運轉的標準。從原本全年停窯才55天到現卻要考慮90天,是喜還是憂?這是當前水泥行業的特例還是普遍現狀?集體停窯現象又有哪些隱情?這些問題不由得引發人深思。
水泥企業計劃外停窯的原因一般有兩個,一是供大于求,脹庫了;二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如限電、氣候、地質災害、工程施工、資金等因素。2012年華東地區的春節停窯時間達30多天,大大超過了往年10-15天的水平。回顧2011年華東地區的停窯“經歷”,除去夏季由于大規模限電導致水泥企業生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還受到南方地區梅雨影響,工程無法施工,很多水泥企業安排停窯檢修計劃,掀起停窯一個小高潮。停窯時間長,對企業意味著什么?要么有庫存過多賣不出之憂,要么出于市場協同之慮。
以浙江為例,據中國水泥網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浙江水泥產能約1.4億噸,去年水泥產銷量約1億噸,開工率70%。加上2011年國家的金融宏觀調控政策,一些項目資金趨緊,進度拖延,2011年“7·23”動車事件促使了鐵路建設降溫,房地產市場的低迷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水泥需求不旺。實際上,水泥生產線年運轉率下降到正常的85%以下,不僅僅是企業出于停窯檢修的考慮,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既產能過剩又需求不旺的現實。在產能過剩和需求不旺面前,水泥企業如何保證自身“高品質“生存下去?這是每個水泥企業必須要面對的。現在企業間聯合主動停窯已成為應對市場的一個“心照不宣”策略,其一方面解決了“清庫”,另一方面維穩了供需平衡的格局。可以預見,為了應對春節后市場競爭,春節后水泥市場協同將會繼續不動聲色地展開。
然而,停窯能作為水泥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計嗎?!水泥企業乃至整個水泥行業似乎應該趁著停窯期間更多地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停窯久矣,尚能“飯”否?如果僅僅把企業生存之寶押在“協同”停窯上,那企業只能從水泥市場這鍋飯里勺得一碗既吃不飽但又餓不死的飯。再者,停窯也不可能將“飯鍋”做大,試圖從中能勺到更多的飯吧!可見,如何解決好產能過剩和需求不旺這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確是水泥行業宜靜下心來理性思考的問題,解決了,企業才可走上持續發展之路。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wwb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