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模:上善若水 乘勢而為
混凝土是水泥的下游產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水泥企業尤其是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水泥企業開始發展混凝土。日前,中國建材聯合會專職副會長、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會長徐永模發表新年獻詞,其中對混凝土行業的發展進行了解讀與展望,“上善若水,乘勢而為”值得共同思考。以下是新年獻詞內容:
2012年我們面臨新的國內外復雜形勢,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政策基調調整為“穩中求進”。照我的理解,有穩有進,是該穩的要穩,該進的要進。中國30多年改革發展說明了一個道理,發展中產生的問題只能通過發展才能解決。
古人說,上善若水。像水一樣,不成江河便毫無力量。江河的奔騰是有勢而為。想想大江東去,劈山截嶺,奔向東海,勢從何來,又是怎樣乘勢而為?大自然給了我們很多啟迪。江河奔流是順勢、造勢、蓄勢而為的結果。順勢,即奔流中不是硬沖硬撞,是順勢而為,不避道路蜿蜒曲折,最終達到目的地;蓄勢,即使道路一時被阻攔,也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斷蓄高水勢,聚集足夠力量,最終沖破險阻;造勢,即努力匯集涓涓細流,聯合各路支流,最終形成不可阻擋、摧枯拉朽的滾滾江流。這是自然規律。
由此想到,在經濟社會中,不管環境多么復雜,我們應像水一樣,善于把握發展的“勢”,善于利用各種“勢”,乘勢而為,化險為夷。例如對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我們要學會借勢、順勢,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所創造的市場。當前對于商品混凝土行業來說,要充分利用國家鼓勵發展商品混凝土,鼓勵兼并重組,發展大企業的政策,充分利用各種市場資源,做大混凝土產業;對于預制混凝土行業來說,要充分利用國家發展綠色建筑、節能建筑和住宅產業化的政策,與開發商緊密合作,發展住宅產業化部品基地。在造勢方面,要學會與資本市場對接,形成資本優勢,推動聯合重組;與上游資源產業形成“一體化”,形成資源優勢,做大做強企業。只有提高產業結構集中度,才能改善市場競爭環境。在蓄勢方面,特別要強調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地開展技術創新發展工作,厚積必有“勃發”。
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產業是規模化產業,走規模效益遞增是發展的必由之路。2010年9月底的換屆大會上我說過,本屆任期內行業要做成兩件大事,第一是行業要成長出一批大型企業,要有一批骨干企業上市,在資本市場上形成混凝土與水泥制品板塊。第二是要樹立起行業的整體形象,在國家和社會層面得到認可。這兩件事是相輔相成的。2012年對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不僅是發展之年,更是轉型之年。我們將會看到更多的企業做大,更多的企業上市,隨著水泥企業的進入,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混凝土生產將從過去附屬于建筑工程轉變為現代的材料制造業,水泥基材料制品將成為規模化的現代制造業,房屋將逐漸從工地建造轉變為工廠化制造。從預拌混凝土到預制混凝土,將形成一個嶄新的規模宏大的建筑材料制造業。水泥混凝土將從“看不見的戰線”——地下工程,走向地面、高空,海洋。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wwb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