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海螺綠色工廠建成記
近日,工信部公布了2023年度綠色制造名單,海螺水泥所屬安徽樅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入選綠色工廠名單。至此,海螺水泥已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27家、省級綠色工廠21家。從空中俯瞰樅陽海螺,覆蓋廠區的茂密樹木充滿著綠意,一排排光伏能板整齊排列于海螺湖上,縝密規劃的廠區建筑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融。接下來請跟隨筆者一起探索這座綠色工廠背后的故事吧。
01、厚植底色,繪就礦山生態畫卷
歐山是樅陽海螺石灰石礦山,在+68平臺上,鉆機精準穿孔,鏟機揮動著鐵壁,石灰石碎塊裹挾著冒出青草的泥土被送上礦車,一輛輛承載著石灰石的礦車井然有序地沿著各自的軌道向卸料口開去。“看見這泥土沒有?”礦山分廠負責人黃馬蹲下身子,捏起一小塊泥土笑著說道,“我們堅持‘科學、綠色、高效’的開采原則,搭配使用剝離物和夾石,所有的廢土廢石都能夠變廢為寶,實現‘零排廢’,充分利用好礦山資源。”
樅陽海螺的礦山清潔美麗,得益于噴霧降塵、礦山復綠、尾氣凈化等環保措施,更有賴于強大穩定的智能化工業大腦。“以前礦山開采、生產、管理主要依靠人進行指揮,生產數據不能實時反饋,但現在數字化智能礦山系統能夠實時監測、智能分析,進行快速決策,礦車在系統遠程指揮下進行采運作業,在減輕一線員工勞動強度的同時,還保證了下山礦石的質量,資源利用率達100%。”黃馬介紹道。
02、“新新”向榮,綠色發展動能澎湃
從礦山下來,沿著廠區內彩虹大道循循向前,波光粼粼的海螺湖上整齊排列的光伏板舒展在眼前,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除了海螺湖,員工宿舍的屋頂和原料堆棚上還分別安裝了光伏板、BIPV柔性光伏電板。發展清潔能源是大勢所趨,公司積極推進光伏發電項目,光是一期項目每年就可節約標煤87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000噸,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保全處負責人李家敏話音剛落,運載著成捆秸稈的貨車便從我們的身邊駛過,視線隨之轉換到制造一分廠的生物質廠房。“這里是國內水泥行業首個生物質替代燃料項目,使用秸稈代替原煤作為工業燃料,每年可消化農用秸稈15萬噸,節約標準煤7.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20萬噸,有效解決了當地秸稈露天焚燒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和綜合利用問題。”制造一分廠負責人雷友明向我們娓娓道來。
此外,公司還擁有著2000平米的大型“充電寶”——6MW/36MWh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示范電站,這是海螺集團首個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示范項目,同時也是行業內目前規模最大的全釩液流電池用戶側儲能電站。項目負責人向筆者介紹說,“這些‘充電寶’每年可實現放電量1584萬度,可以有效緩解高峰供電壓力,是公司迎峰度夏的法寶!”
03、逐“綠”前行,清潔工廠擁抱未來
與傳統印象中塵土飛揚、噪音擾民的水泥廠不同,走在樅陽海螺廠區干凈寬敞的道路上,四季分明的梧桐樹和經年長青的香樟樹在陽光下交相輝映,耳畔傳來鳥兒清脆歡快的鳴叫聲,仿佛置身于生態花園,忘記了城市的喧囂。即便是寒冷的冬季,那傲然綻放的梅花,挺拔長青的松柏,以及時而探出頭的松鼠、野兔,都使得工廠呈現出生機盎然的景象。
廠區常年的藍天、綠水、青山離不開技術改造和環保管理,這些年樅陽海螺對全部的生產線實施了SCR脫硝項目技改,實現了氮氧化物年排放總量下降30%以上。聽得見鳥語、聞得見花香也是得益于公司對廠區的噪聲源和污染物排放口進行持續全面地治理。“在水處理方面,公司建設了雨水收集系統和廢水收集池,將生產、生活廢水集中收集處置后用于道路灑水以及廠區綠化,實現了廢水不外排;在碼頭區域,我們實施廊道封閉建設、裝船機環保治理等,完善了物料輸送環節的環保管控,共同守護一江春水。”安環處負責人吳勁松站在彩虹大道旁的綠廊里,向筆者細數這些年公司在改善廠區環境、推動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上所作出的努力。“我在水泥廠工作快40年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這些年技術的進步、資金的投入、理念的改變讓曾經‘灰頭土臉’的水泥廠搖身變成了‘花園式工廠’。而在從事環保工作十多年的時間里,特別是創建綠色工廠的過程中,我對‘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體會更加深刻,并將繼續躬身踐行。”吳勁松堅定地說。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綠色制造既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任務,也是行業實現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更是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必然選擇。“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既是激勵更是鞭策,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全速奔跑。”樅陽海螺負責人程小兵表示。
編輯:梁愛光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