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龍德:水泥工業發展轉型的五大目標任務
在水泥協會2011年會長擴大會議上,中國建材聯合會會長喬龍德發表講話,站在聯合會的角度,看待水泥工業的發展,對水泥協會的工作做個評價。并分析了建材行業和水泥工業下一步轉型發展的目標和任務。他表示水泥行業是建材大產業,水泥發展好了,就會穩定和影響其他建材產業的發展。此次會長擴大會議,對解決當前的問題和應對明年的挑戰,分析得都很充分,大家的意見趨向一致,對于這樣有收獲的會議要充分肯定。以下為會議內容整理。
一、十年來,尤其是“十一五”以來,我國水泥工業取得的主要成績與進步
一是技術裝備的提升與發展。
第一、技術裝備的提升和配套,以日產5000-10000 t/d的大型預熱預分解窯爐、立磨、篦冷機、輥壓機、聯合粉磨系統等大型先進設備的研發制造為代表,形成了我國新型干法水泥裝備技術的核心競爭力,進而使我國水泥工業步入世界水泥工業先進行列,增加了國際影響力,提高了國際地位。
第二、在生產工藝上,懸浮預熱分解技術優化和協同處置各種工業廢棄物、城市污泥、生活垃圾,為水泥工業向具有綠色環保功能的產業發展,為綠色建筑材料奠定了基礎。
第三、以袋收塵、低溫余熱發電和資源化處置大宗固體廢棄物為代表的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延伸,為我國水泥工業實現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奠定了“兩型”產業的現實可能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二是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巨大進步,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上了一個大臺階。作為水泥工業先進生產力代表的新型干法工藝,在自身不斷提升水平的同時,改變了我國水泥工業的結構、經營規模、生產集中度和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總產量的比例。單個企業的產能分別由2000年的幾百萬噸增加到一個企業集團可達上億噸;新型干法4000噸以上的生產線從2000年的12條增加到2011年的500余條;目前年產能力500萬噸以上的企業占全國總產量的44.9%,熟料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3.7%;新型干法水泥產量在全國水泥總產量的占比從2000年的11%上升至現在的87%。
三是水泥工業的發展滿足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需求。我國的經濟建設以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改善城鄉居民居住條件等為特征的,這就決定了對水泥用量剛性需求的增加。整個經濟發展中處處都能見到水泥和鋼材等原材料支撐的建設載體。在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求,支持經濟建設中,水泥工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應該看到現在的主要矛盾是產能過剩,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積極應對。
與此同時,水泥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得到提高。職工收入有了大幅度上升,企業自身的環境設施、企業面貌煥然一新。水泥行業主營業務銷售收入由2000年的1086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9000億元,增加了8倍多;利潤總額由2000年的6.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0億元,增加了許多倍;上交稅收由2000年的25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多億元;職工人均年收入由2000年的7684元增加到2011年的4萬元,增加了近6倍。水泥企業的廠區面貌、辦公條件、職工住宿條件都發生了今非昔比的巨大變化。
二、水泥協會的工作在五個方面取得了比較出色的成績
中國建材聯合會的專業協會中,水泥協會工作做得比較好。我曾多次跟前治同志說水泥行業把握得不錯。我有時常在思考為什么一些專業協會在標準、規劃、產業政策等方面工作做的不到位?效果不理想?今天聽了大家的發言交流以后,我的心里更有底了。那是因為水泥協會有一個好的掌門人,前治同志在企業工作過,了解企業實際需求,能夠貼近企業考慮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同時水泥界有一批骨干龍頭企業和企業家精英,對水泥協會工作很支持。負責具體工作的兩位副會長、秘書長也都積極努力、盡職盡責。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水泥協會工作開展得扎實順利、水泥行業的發展態勢良好。雖然應該看到存在的問題,但是更應首先肯定過去的成績和進步。水泥作為量大面廣、影響力巨大的產業,水泥協會的工作有效地引領和服務了行業健康發展,這具體表現在:
第一、對水泥行業整體發展形勢把握得比較好。對于每個時期的行業發展都進行了適時必要的引導、預警、調控和協調。在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和產業政策制定等環節都把握得比較好,在關鍵時刻影響政府,爭取政府支持出臺產業政策和有關法規文件,引導行業發展。
第二、與國際水泥界的交往合作的頻率增加,合作范圍擴大,交流層次提升,增加了協作和交流的渠道,增進了國外水泥界對我國水泥的了解,提升了我國水泥工業的國際影響力,為我國水泥工業爭了光。通過與國外水泥界的聯合協作、合作溝通,為我國水泥企業的產品和工程建設走向國際市場拓寬了渠道,為下一步在國際舞臺上贏得更多的發言權奠定了基礎。
第三、引導企業聯合重組、市場協同。不僅增加了水泥行業集中度,調整了結構布局。尤其是以大企業為依托,提高被聯合重組企業的技術、管理水平和經營理念。如果要依靠行業通過逐步發展先進生產力去實現產業升級,則要用更漫長的時間。所以水泥行業的聯合重組為整個產業升級加速了進程,縮短了時間。今年水泥行業實現了利潤大幅度提高,一部分來源于水泥行業產業鏈延伸帶來的收益,一部分是源于水泥企業聯合重組,集中度提高后市場協同,自覺節能限產。
第四、水泥協會開展工作是有計劃性的,通過祥忠同志的工作報告,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每個月都有一次規模較大、具有針對性的活動。協會工作的有序開展保持了行業聲音與導向的不中斷,保持了與企業對共性問題的探討,不斷形成共識,尤其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有效遏制無序競爭的出現。
第五、發揮大企業、副會長單位的引領帶頭作用,無論是技術創新、聯合重組、市場協同、信息化管理、廢棄物協同處置、節能減排、發展水泥制品業等方面都由大企業示范與帶領,為全國眾多的水泥企業做出了表率。
總之,水泥協會在協調政府、服務企業和聯系國際水泥界“三條線”上通過扎實的工作,使水泥工業這樣一個量大面廣、企業數量眾多的產業得到了有序和健康發展。
三、建材行業的總體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目標與工作設想
現在我國的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產品、玻璃纖維及制品等傳統建材的產量都已經占到全球產量的50%以上,還有相當一部分產能沒有發揮,而且還有一些新建項目尚未投產。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再進行增量式的發展,就等于我們自覺進入了“盲目式”的發展了。但是“總量過剩,不進行增量發展”不等于“不發展”,而且要使建材行業發展得更好更快!因為傳統建材產業是我國建材工業的主要載體和主導力量,整個建材行業2003年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2010年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傳統建材產業不發展,整個建材行業必將出現萎縮,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必將會減少,與其他工業系統相比就會落后。因此在堅持發展的同時不能再用過去的模式去發展,發展的方式、路徑和模式必須要改變。在控制新的增量同時,通過轉變發展方式進一步加快發展。這個發展的基點原則上應該建立在不增加產量、不增加能耗、不增加物耗和資源消耗,不增加排放的前提下,使總產值、銷售收入和經濟效益仍然要超過以增量為主要手段的發展時期,發展要變“資源能源消耗型”轉向“資源能源附加值型”,這就是我們的目標。這關鍵就在于提升技術、以新技術支撐新發展。要依靠提升產品標準和檔次,做精品,做品牌,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和功能價值,去增加經濟總量。以水泥為例,如果從中拿出四分之一左右的水泥產量自己來搞商品混凝土,水泥產值就會翻一番。所以水泥行業不能光生產原材料不進軍商品混凝土和水泥制品業。一個行業、一個產業關起來門治理是沒有前途的,必須在發展中解決發展的新問題,發展是硬道理,但不能延續現在的模式去發展,要實現轉型發展。
轉變發展方式的兩個關鍵點:一是要花大力氣去提升標準,提升市場準入門檻,出臺有用的產業政策和法規,使新發展有新的標準,使相對落后的、已經落后的產能提早實現淘汰,使產業升級有較強的調控手段。最近開了個標準化工作會,在會議上我提出標準的制定不能完全只滿足于功能質量的需求,而是既要符合質量功能的要求,還要滿足調整結構、提升產業、滿足宏觀調控的需要。只有標準提升、進入門檻提高,這樣才能有效控制住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二是下大決心開展技術創新。組織行業的產學研聯盟,攻克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為新材料、新興產業、綠色節能建筑材料提供技術和產品目錄,使轉型有轉向通道。老路不能走,新路在哪里?一定要以新技術來提供轉型出路,沒有新技術,轉型就會落空。所以技術創新與標準提升是轉型升級的關鍵點,這是建材行業實現轉型發展的關鍵所在??刂菩碌脑隽恳揽繕藴?,實現轉型發展依靠技術支撐。
目前整個建材行業面臨六大挑戰:結構調整仍然是重點;工藝裝備和技術創新是薄弱點;節能減排是攻堅點;資源配置是提高效益的關鍵點;與建設、環保等相關部門的合作是拓寬發展空間的著力點;開發國際市場,走出去,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加話語權是要點——這六大挑戰是我們的主要矛盾。在日前的聯合會全體會長會上,我又提出在六大挑戰中包含著三大矛盾:第一、傳統建材產量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不能繼續按原有方式發展了,但是不發展建材行業就會萎縮,這是必須發展和不能延續過去的發展方式之間的矛盾,必須轉型升級。第二、轉型升級要發展新材料、新興產業、綠色建材等,但是我們缺乏技術儲備、缺乏新產品目錄和研發投入,這是需要與短缺之間的矛盾。第三、節能減排的要求日漸嚴格,制約性政策和措施會不斷加強,而以窯爐加礦業為產業的特征建材行業是客觀上的能耗和排放大戶,但是既缺乏資金、也缺乏系統技術、更缺乏獨特的政策扶持,這是客觀上巨大壓力與主觀上能力不足,頂不上去的矛盾。
總的來說現在到了一個歷史轉折的關鍵,認識問題是第一步,拿出措施是第二步,組織實施是第三步。建材聯合會要集全行業的智慧力量去迎接新的挑戰。
四、水泥工業發展轉型的五大目標任務
關于水泥工業發展和轉型發展從總體上來說有五大目標:
第一、我國的新型干法水泥要在進一步提升技術裝備水平的基礎上,以節能減排為主要目標,用五年左右的時間,通過在工藝創新、裝備提升等方面的攻堅,要成為超越與引領世界水泥工業發展的水泥大國和水泥強國。改變目前以“大”為特征,轉變為“強”“大”一體。這是我國作為占世界水泥產量50%以上的水泥大國的歷史責任,也是幾代我國水泥工業工作者的共同愿望?,F在已經有了基礎與條件,再努力一把就有實現的可能。也就是說在“十二五”時期要控制現有技術水平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新建,重點要發展“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以節能減為主要目標,以主要技術裝備系統達到世界頂級水平為目標,以合理配置資源為前提,實現資源能源效益型發展。目前建材聯合會正在設計合作平臺與利益共享機制,將綜合各家水泥設計院所的技術創新,集成匯總到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設計制造中來。
第二、不再依靠增量發展,而要依靠向產業鏈兩端延伸,上游向骨料礦業,下游向商品混凝土和水泥制品業延伸,求得新的發展。總體不再新增生產線。即使以后新的一代新型干法水泥工藝技術推廣,也要通過淘汰落后、等量置換去發展,這樣才能實現水泥產業總量控制同時的實現結構優化升級。要把商品混凝土和上游骨料、礦業發展作為目標,尤其是對于商品混凝土不僅要積極介入,而且要將其作為產業鏈延伸的重點目標,努力發揮水泥在產業鏈中的比較優勢,爭取將商品混凝土歸攏到水泥產業的統計范疇中來。水泥制品業能延伸到什么部位就要延伸到什么部位。要發揮水泥主導水泥制品業和商業混凝土,牽引石灰石礦業等骨料的作用,拓寬自身的發展空間。以后分析水泥產業發展形勢好不好,不能以產量增長作為主要指標,而要以水泥制品業、商品混凝土、特種水泥、產業鏈兩端延伸發展來判斷水泥行業形勢。今年1至10月份輕質建材、商品混凝土和水泥制品增長28%,高于建材整體27%的增長幅度,說明建材行業形勢向好。
第三、打通標準應用渠道,引導水泥工業向高標號、減量化發展。將水泥標號提高,延長建筑壽命,是最大的節能減排和資源節約措施。這需要通過大量的數據統計和分析論證,聯合會與建設部門聯手合作才能實現。大家都知道,如果建筑使用壽命延長一倍,水泥向高標號和減量化發展就有了基礎,提升附加值也就有了支撐。如果建筑設計標準不改變,目前水泥制造技術能力富裕、標號富裕,不但高標號和減量化無法實現,而且落后產能的淘汰將面臨阻力。所以要有一個專門的協調機構,要有專人負責研究與推進,希望等到國家有關方面的支持。這次建材聯合會會長會上專門討論了這個工作方案,正在廣泛征求意見建議,未來將在聯合會內設置專門機構和專人負責推進與建設部門聯手合作的工作。
第四、淘汰落后產能的時間要提速,低標號的水泥淘汰也要進入工作日程表。一方面先進的產能都過剩了,落后產能就更應該加速淘汰。要制定新的產業政策和標準,使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有法規保障。當然現在講的這種淘汰落后產能應該更加科學,不僅要看工藝和規模,也要看節能減排的指標,要通過細致周詳地設計淘汰指標體系實現科學的優勝劣汰。
第五、加大水泥企業之間的聯合重組,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大企業通過聯合重組中小企業去發展,增加水泥行業集中度,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結構調整的組織基礎更加牢靠。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依靠大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和行業控制力。水泥行業的大企業更要具有行業戰略視野和長遠發展眼光,不能僅限于局部和近期利益。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積極轉變企業經營模式,運用現代化管理技術和設備,通過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兩化融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不斷挖掘內部潛力,推進企業管理規范化和經營效益優化。同時通過聯合重組對水泥行業進行存量整合,而不是增量發展。在聯合重組和整合的過程中推廣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提升水泥企業的運營管理水平。在這個過程中遵循市場規律,發展大企業集團,同時推動水泥行業的發展。
要實現這些宏偉而艱巨的目標,不能僅僅依靠提高認識,認識與實踐還有一段距離,要緊的是找到路徑和支撐點。每一件事情必須有認識的統一、體制的突破、機制的創立、工作載體的搭建和工作體系的形成。成功不僅僅是有了目標,成功是建立在正確的路徑和支撐體系之上,建立在符合實際需求的工作載體和體系之上,建立在有責任心、事業心的人們身上。否則必然是一事無成或者半途而廢。
我們發展的基點要放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建材聯合會將與水泥協會一起深化工作方案,找到突破口,一一推進各項重點工作。協會工作要積極協調外部資源,“政府出牌子,工作靠協會”,即行業協會要從行業利益出發,積極爭取政府,協調外部資源,用政府的“牌子”做好自己的事情,為行業發展服務。爭取出臺一些標準、政策、法規,為行業起引領作用,調控作用。希望水泥行業在水泥協會的引領下繼續一馬當先,取得更大成績。希望大企業、副會長們一起努力,集中全行業智慧去引領水泥行業的發展!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wzq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