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水泥產能過剩依靠市場機制優勝劣汰是上策
近日,冀東水泥在被問及水泥行業未來還有發展的空間嗎時回復稱,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水泥仍將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建筑材料。目前水泥產能過剩的矛盾仍然突出,未來水泥需求將呈現出下行走勢,行業將進入一個以減量、分化、整合為特征的深度調整期。
冀東水泥表示,隨著國家 “雙碳”戰略的持續推進,在今后一個時期,加快低效產能退出、嚴控新增產能、持續深化結構調整、高質量并購重組,將是水泥行業的重點任務與發展路徑。
2023年,水泥行業需求下滑,市場環境陷入低迷。行業利潤總額同比降幅54.8%,只有300億。進入2024年,水泥供大于需矛盾有進一步上升之勢,行業亟需探索新出路。正如冀東水泥所言,加快低效產能退出將是水泥行業的重要任務。
然而,當前水泥行業的主要做法似并不如此。雖然產能過剩形勢嚴峻,水泥需求開始下滑,市場競爭趨于激烈,但不少地方采取的措施依然是通過不斷增加錯峰生產停窯時間限制熟料產能利用,繼續寄希望于在大氣污染相對嚴重之下采取的錯峰生產手段,在常態化下不斷增加錯峰停窯時間,不斷減少產出,以維系供需平衡,以期許再現曾經有過的行業較豐厚的利潤,而不愿意正視和直面當前行業產能過剩越趨嚴重的問題。
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下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意見》指出,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暢通要素流動渠道,保障不同市場主體平等獲取生產要素,推動要素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完善政府調節與監管,做到放活與管好有機結合,提升監管和服務能力,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先進生產力集聚。
產能過剩本質是資源配置不合理所致。解決資源配置不合理的根本出路是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人為的常態化停窯做法確可在一定程度上使供需得到相對平衡,但也妨礙了要素協同向先進生產力集聚,妨礙了高效產能的發揮,其結果則有利于保護了競爭力低效產能,妨礙了低效產能的退出或轉型。
水泥行業應當如何做呢?一業內泰斗級人士與中國水泥網交流時表示,要解決當前水泥產能過剩,只有發揮和依靠市場機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優勝劣汰,讓低效,過不下去的水泥企業及時退出。而不是用計劃經濟思維,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以至限制了優勢企業發揮。
上述人士稱,當前水泥需求減少符合經濟發展規律。而現在在需求下滑的大背景下,并不是所有水泥企業日子都不好過,有的還是過得不錯,只不過利潤相對有所減少而已。日子好過的水泥企業其市場布局、資源配置一定是合理的。
上述人士意見與冀東水泥看法不謀而合,應了俗話說的,英雄所見略同!
編輯:梁愛光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