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水泥行業路在何方?
山東是水泥大省,總量大,發展快。產量連續10年居全國領先地位,占全國的12%左右,預計今年產量將首次突破1億噸。
山東省建材辦主任王福江說,水泥產業,作為一個資源依賴度大的產業,過度膨脹發展,對資源是一個壓力,市場也決定了必須控制發展速度。可作為水泥大省,該面臨的就不是一個退與進的簡單選擇。我們應借助這次宏觀調控的機遇,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旋窯水泥比重,讓落后的立窯水泥逐漸退出市場。
事實上,山東是水泥大省,卻不是強省。總量雖大,但結構不合理。代表先進工藝的新型干法水泥所占比重在全國較低,全國平均比重20%,該省只有16%。企業規模太小,勞動生產率比較低。全省有450家水泥廠,平均每個企業的年產量只有20萬噸。全國上市的水泥企業達20多家,而該省沒有一家水泥企業上市。勞動生產率,全國平均5000噸/人,該省1000多噸/人。
多年來,山東省一直堅持“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淘汰了一批能耗大、效率低的立窯水泥,但效果并不明顯。由于市場需求旺盛,企業有利可圖,應該淘汰的立窯水泥又新增產能,僅去年全省就新增產量800萬噸,其中一半以上是立窯,這進一步加劇了結構調整的壓力。
目前全省80%的產量靠能耗大、效率低的立窯支撐,新型干法水泥產量只占20%左右,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這給立窯留下了一定的生存空間,所以當前全部退出不可能。專家建議,一方面國家可以采取產業政策進行行政干預,比如,環保政策可以控制粉塵污染嚴重的立窯水泥;目前有些省對資源綜合利用好的生產企業,給予免稅,這也可以逼迫資源浪費嚴重的立窯水泥轉產旋窯水泥;上海、浙江等省市,就是從市場準入上卡住立窯水泥的。對一些工程在水泥使用上,他們明確限制使用“立窯水泥”。
在當前市場縮小、價格走低的形勢下,立窯水泥面臨生存危機。此時,政府如果及時出臺政策,扶持大的旋窯水泥兼并立窯水泥,從而用旋窯新型干法水泥產量填補立窯水泥退出市場的空缺。這樣,既保住了山東水泥大省的地位,也優化了產品結構,有利于向水泥強省跨越。
編輯:xuchong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