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 光明日報點贊北新建材:以綠色科技助力我國建筑行業加速綠色轉型
10月8日,光明日報 刊登文章《這些建筑會“呼吸”》 點名報道了北新建材以及泰山石膏聊城公司 采用100%工業副產石膏生產紙面石膏板技術 節省了自然礦產資源 將“灰色廢物”轉化為“綠色產品” 踐行“綠色科技 品質生活”企業使命 助力我國建筑行業全面加速綠色轉型
光明日報
《這些建筑會“呼吸”》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
綠色低碳發展是國際潮流、大勢所趨。在我國,一場關于建筑的綠色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從北國的冰封之城到南方的熱帶島嶼,綠色建筑的身影隨處可見,它們不僅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映射著我國建筑節能低碳發展的決心與智慧。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建筑。我國建筑行業綠色轉型迎來全面加速。
變革:建筑設計技術理念迎來重塑
“優化建筑用能結構,推進建筑光伏一體化建設,推動‘光儲直柔’技術應用,發展清潔低碳供暖。”《意見》中特別提到了一項新技術。
什么是“光儲直柔”?不少建設者還是第一次聽說這個新奇的“名詞”。所謂光儲直柔,是在建筑領域應用太陽能光伏、儲能、直流配電和柔性交互四項技術的簡稱。“光儲直柔”助推建筑理念的變革,屋頂光伏發電—建筑儲電—直流電系統—柔性供電用電模式,使建筑用電由目前的剛性負載轉變為柔性負載。
在上海嘉定新城的理想之地項目,創新的設計理念和綠色建筑技術的融合,讓建筑既能“省電”又能“發電”,既能“吸收”還能“消化”。鋼木結構的應用,不僅提升了建筑的美觀度,更增強了其環保性和可持續性。光伏發電系統的引入,讓建筑本身成為一個小型的能源工廠,不僅滿足了自身的能源需求,還為周邊提供了清潔能源,實現了建筑的綠色低碳轉型。項目全區屋頂的40%都設置了光伏,其中近零碳區域達到50%,光伏發電量257萬千瓦/年,相當于603個三口之家的全年用電量,減碳量預計達1080噸/年。
綠色建筑不僅帶來環境效益,更有經濟效益。通過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建筑項目實現了顯著的節能降耗效果,降低了運行成本,為企業和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
綠色的變革還發生在行業鏈條之中,生產綠色建材成了很多企業的優先選擇。
在北京,北新建材公司大力開發脫硫石膏、磷石膏的工藝技術和裝備技術,采用100%工業副產石膏生產紙面石膏板技術,實現工業固廢循環利用,節省了自然礦產資源,推動節能減排,實施清潔能源替代。
在山東,泰山石膏聊城公司通過工藝創新、節能降碳、精益管理等措施,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公司統籌生態發展與固體廢物管理,積極消化聊城電力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脫硫石膏,通過綜合利用將“灰色廢物”轉化為“綠色產品”。
從原料的選擇到生產過程的優化,再到產品的創新,不斷推動著我國建筑行業朝著更加綠色、節能、低碳的方向發展。
“建筑節能應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建筑的設計、施工、運營、拆除各個階段的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評估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環境性能,推動建筑節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林波榮指出。
掃碼閱讀全文
編輯丨北新建材黨委宣傳部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