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專論 |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助力建設材料強國
近日,《科技日報》專論刊發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黨委署名文章,文章圍繞“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助力建設材料強國”展開論述,闡述中國建材集團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材料科學和產業不斷進步的實踐。下面一起來看詳細內容~ 全文如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這是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的關鍵舉措。 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建材集團”)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以創新創造為導向,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材料產業投資集團,努力實現材料產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玻璃國家重點實驗室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發展生產力的必然選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能夠提高科技創新效率,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適應外部環境、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戰略選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的主戰場,科技實力成為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有助于提升我國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能力,使我國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戰略主動。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緊跟科技前沿、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現實選擇。當前科技創新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賦能科研活動。必須構建完善科技創新組織方式和治理模式,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以更加健全的體制機制不斷拓展科學研究的深度廣度,增強我國技術競爭力、引領力。 巨石智能制造基地 中國建材集團作為我國唯一一家專注于非金屬材料產業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自覺把長期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增強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韌勁,以建設材料強國為己任,推動材料科學和產業不斷進步。 ▍一是做好長期規劃,聚焦主責主業。中國建材集團立足材料產業,按照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以及國有資本“三個集中”的要求,圍繞集團“非金屬材料”新主業定位,前瞻性布局“第二曲線”。同時,集團堅持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布局形成了10億元—50億元—100億元級別梯次分布、層次合理的新材料產業體系。 ▍二是堅持長期投入,克服周期波動。中國建材集團深入研究新材料產業的周期特征,快速構建獨特競爭優勢,努力推動現有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演變。為推動跨周期創新、強化材料科學基礎研究,集團實行“揭榜掛帥”制度,提供約12億元“種子資金”,吸引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特種功能玻璃纖維、超薄柔性玻璃、大飛機復合材料等一批高“含金量”原創技術成果應用和轉化。近年來,集團年均科技研發經費投入100億元以上,復合增長率達到12.3%,多項科技創新成果被用于制造“大國重器”。 ▍三是開展長期激勵,賦能科研攻關。中國建材集團制定了中長期激勵約束指導意見、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指引和科技人員持有子企業股權指引,鼓勵所屬成員企業先行先試、大膽探索,推廣包括科技成果轉化股權激勵、現金激勵、超額利潤分享等激勵舉措,持續加大對成果多、貢獻大的科技工作者的激勵力度。目前,已有35家所屬成員企業實施了中長期激勵舉措,惠及科研骨干員工近7000人。 科研人員(右滑查看更多) 下一步,中國建材集團將進一步增強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堅定不移全面落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為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動力。 ▍一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集團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支撐作用,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多措并舉夯實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優勢。著力解決材料領域技術問題,加強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服務產業發展。 ▍二是形成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機制。集團形成“研發+投資”雙輪聯動產研融合機制,發揮新材料產業基金孵化器、放大器作用,健全收益風險共擔、知識產權共享、保護期鎖定的產研合作機制。完善科研創新成果評價考核辦法,持續優化投資管理閉環體系。 ▍三是深化科技人才機制改革。集團不斷完善以鼓勵創新創造為目標的科技創新人才激勵體系。積極向科研人員授權放權,在考核分配機制中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加強對一線崗位人才、高端科研人才、創效增收貢獻突出人才的激勵。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