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廣西篇章 | 北海市市長李莉:擦亮“生態北海”金字招牌,筑牢南方濱海生態屏障
雜志展示 北海位于祖國南疆、南海之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是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西,首站來到北海,十分關注北海的生態文明建設,親臨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視察,強調“保護珍稀植物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內容,一定要尊重科學、落實責任,把紅樹林保護好”“要做好珍稀植物的研究和保護,把海洋生物多樣性濕地生態區域建設好”。近年來,北海市牢記領袖囑托,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協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北海市空氣中負離子含量比內陸城市高50~100倍。金海灣紅樹林濕地白鷺翩躚,數百種灘涂生物自由競生。有“天下第一灘”之譽的北海銀灘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天藍、水清、岸綠、灘凈、島靚、灣美”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北海的獨特優勢和發展競爭力。2022年,北海市被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授予“長壽市”稱號。 北海市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把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作為擁護“兩個確立”、踐行“兩個維護”的具體行動,全方位、多層次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體系。 中共北海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大會執行主席、中共北海市委書記蔡錦軍提出“把北海建設成為全國生態環境最佳、環境最美的城市之一”。北海市將污染防治攻堅戰納入全市目標考核和領導干部考核內容,進一步壓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強化壓力傳導,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北海市相繼出臺涉及潿洲島生態環境保護、沿海沙灘保護、礦產資源保護、城市綠化等的地方法規,印發實施生態環境領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規定、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辦法,在廣西率先成立海洋監管綜合執法指揮中心,依法依規推動生態治理。北海市制定并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設置生態環境保護重點指標28項,涵蓋環境治理、氣候變化應對、環境風險防控、生態保護四大領域。一系列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的舉措推動北海市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北海市在廣西率先成立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建立“海上環衛”制度,印發實施《關于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行動方案》《北海市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及時修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格局。 北海市既做綠色發展的“加法”,又做污染治理的“減法”,深入打好三大保衛戰,讓藍天、碧水、凈土成為幸福生活的“標配”。 北海市實施污染天氣應對、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三大行動,常態化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四季”攻堅,要求重點行業企業實行“一廠一策”污染防控措施,建成廣西沿海第一套船舶尾氣排放遙感監測系統,在廣西率先推行糖企包干甘蔗葉打捆離田或粉碎還田,嚴格實施“禁炮令”。2023年,北海市成為廣西唯一的無顆粒物污染天的城市,年度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連續4年排名廣西第一,銀海區入選2023年度“中國天然氧吧”。 北海市全面推行“灣長制”,設立市、縣、鄉、村4級灣長,將全市海域劃分為6個海灣單元進行治理,累計整治海灘面積約279萬m2。北海市在廣西率先開展入海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一口一策”排查整治入海入河排污口2977個;抓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計完成102個行政村的生活污水、14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2023年,全市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自治區級水功能區達標率均為100%,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居廣西第一位。 北海市以系統修復、陸海統籌、河海共治為總體方針,持續加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北海市劃定海岸線300m控制線,制定控制線內禁止新建非公用永久性建筑、禁止填海侵占沙灘和紅樹林的“鐵規禁令”;投入27億元對銀灘進行改造提升,推動銀灘中區咸田港“退港還灘”,修復沙灘岸線3.3km,形成沙灘面積16.72萬m2,退堤、退陸還海面積為4.04萬m2。改造后的銀灘旅游度假區美景如畫、游人如織、活力四射,升級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入選生態環境部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北海市制定實施紅樹林資源保護規劃及相關規章制度,推行“林長+警長+檢察長”機制,整合公安、行政、社會多方力量參與紅樹林管護。創新“林長+網格長”機制,將全市紅樹林資源劃分為22個網格,聘請47名紅樹林專職巡護員定期巡護,在全市9個沿海鄉鎮設立紅樹林管護站。實施紅樹林造林修復項目,通過原地補種和異地補種等形式,擴大紅樹林種植面積。2020年以來,北海市累計營造紅樹林359hm2,修復紅樹林1034hm2。北海金海灣紅樹林濕地晉級國際重要濕地,人們在那里累計監測記錄到鳥類229種(包括世界極危物種勺嘴鷸)、沙蟲等底棲動物207種,發現中華鱟、綠海龜等海洋珍稀動物。目前,北海市的紅樹林面積達4636hm2,位列廣西第一、全國第二,占廣西紅樹林總面積的44.5%。 北海市先后爭取中央財政資金9.63億元,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等4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開展陸海統籌一體化生態修復,用真金白銀守護海洋生態環境。北海市強化潿洲島濕地、海島生態修復工作,共修復潿洲島防風林103.64hm2、珊瑚礁28.4hm2,潿洲島入選全國首批“和美海島”,潿洲島海域成為全國唯一可觀測布氏鯨的近海海域。此外,北海市還投入25億元修復6688畝(約合445.9hm2)馮家江流域濕地,讓群眾樂享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自然美景。該修復工程入選全國生態保護和修復十大典型案例。 北海市堅定不移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形成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續的發展方式,讓產業變“綠”,讓“綠”變產業。 北海市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施產業升級行動和能耗“雙控”行動,嚴把項目“入口關”,嚴控高能耗、高排放項目,促進工業綠色轉型升級;堅持“四最”理念,要求企業以最先進的工藝、最高端的設備、最小的能耗和排放實現最大的產值和效益;培育國家級綠色園區1家、綠色工廠5家,自治區級綠色園區3家、綠色工廠12家。北海市對存量項目、在建項目和擬建項目的能效水平進行再梳理、再審核、再提升,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北海市培育發展風電產業,引進金風科技、中車等龍頭企業。大型海工裝備制造產業實現“零的突破”。北海市充分利用深遠海風電資源,打造集零部件制造、總裝、風電場建設、運維以及研發于一體的風電全產業鏈零碳產業園。北海市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堅持走“資源+產業”發展模式,引進新福興、南玻、長利等光伏材料龍頭企業,形成“石英砂加工—光伏玻璃—光伏組件—光伏發電”產業鏈,近3年光伏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平均增長超過80%。北海市正逐步形成以清潔能源為主導的多元化能源供應體系。 北海市全力推進鐵山港深海排放工程建設,加快鋼鐵、水泥、焦化等重點行業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持續改善和提升環境質量。北海市推動鐵山港(臨海)工業區國家級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項目,利用綠色金融“生態貸”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例如,北海魚峰環保科技固體廢物循環利用項目獲得廣西首例固定資產貸款授信額度,廣西北港金壓鋼材有限公司獲得廣西首筆“生態貸”金融支持。 北海市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品質北海、魅力北海”的重要內容,堅持生態優先一寸不讓、綠色發展半分不減,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豐收”,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綠、百姓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讓美麗抬頭可見、幸福觸手可及。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
相關鏈接: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