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龍頭企業進軍海外市場更需謹慎
近日,唐山冀東裝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建材(北京)環保工程發展有限公司正式合作,宣告成立冀東國際工程有限公司。據了解,冀東國際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后,主營業務將涉及水泥、混凝土、房地產、礦山等行業的各項業務。這意味著冀東水泥準備向海外擴展自己的勢力。
其實,早在2010年冀東便早于國內很多水泥龍頭企業,以高達2億美金的投資額在南非設立工廠,成為了首度出海投資的中國水泥企業之一。2011年,海螺水泥、同力水泥等企業才陸續在印尼、非洲等地投資設廠。筆者還了解到,冀東在南非的水泥企業進展狀況得不錯,可以說,冀東在進軍海外方面相比其他水泥企業具備更多的經驗優勢。
不過這次冀東水泥成立國際工程公司相對上次來說莊重得多,看來冀東集團是非常重視這次的海外擴張。聽到這個消息后,筆者雖然沒有驚愕,不過仍有疑竇:冀東為何在這時走出國門,進軍海外呢?細細思量之后,筆者梳理了以下幾個原因以供探討:
首先是國內水泥市場競爭的激烈。眾所周知,目前國內水泥市場由于過剩已受到嚴密控制。工信部自2009年開始就相繼出臺相關文件嚴格控制新建生產線,如今水泥企業想通過新建生產線的方式擴大自身的實力是不太可能的了;另一方面雖然未來幾年國內市場依然存在上升空間,但相對于其他一些國家,上升空間并不大,國內市場未來幾年的空間主要是產業升級,爆發式增長很難再現。為了自身的發展,水泥行業又掀起了兼并重組的大潮,然而面對海螺水泥、央企中建材等水泥企業的瘋狂攻勢,一些水泥上市公司想在兼并重組的浪潮中分得理想的份額顯得有些吃力。這種情況下,海外市場就成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其次,目前國內的水泥市場行情也不容樂觀。從宏觀經濟環境上看,銀根的緊縮使得在建項目資金出現短缺,也使得一些水泥企業融資困難,自身發展由此受到限制;其次房地產市場的持續萎靡,電荒、煤荒的煎熬,使得國內水泥市場環境惡劣。據了解,今年6月份開始,水泥價格便開始出現下跌趨勢,到了9月份旺季時也未呈現轉好的態勢。上半年雖然很多上市公司業績不錯,但是水泥價格的上漲和維持并不是合理的供需體系,而是建立在“限電停窯”的基礎之上的。
在這種國內環境下,走出去發展便成為了冀東擴展自己產能的重要方式。然而海外眾多的投資區域,哪些投資環境更好一些呢?
在國際經濟環境方面,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政府債務危機日益惡化,從8月以來全球股市、匯市的情況可以明顯的看到恐慌與混亂。從實體經濟層面來看,歐洲各國,從冰島、愛爾蘭、希臘到西班牙、意大利、英國,各國經濟發展滯漲加劇,歐盟各國正抱團取暖,以緩解危機。
而美國則是變本加厲,把自身的債務危機轉嫁給全球經濟。同時面對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很有可能推出新一輪刺激計劃,這將進一步讓處在高通脹期的國家,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通貨膨脹更難以調控,加劇這些國家的金融風險。
據了解,水泥行業在西方發達國家是夕陽行業,已經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當地的基建需求相對會比較少;而且東西方文化、經濟、法制等相差比較大,這會給水泥企業的運營帶來一些困難。
然而東南亞和非洲等新興經濟體,情況卻是另一番景象。筆者了解到,印尼國內經濟目前正處于復蘇階段,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具有很大需求,印尼曾表示必須加緊公路、鐵路、港口、發電站以及信息產業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這一系列基礎設施投資將導致水泥需求量的急劇增加。海螺集團就于今年選擇印尼進行試點。
單就東南亞國家而言,水泥企業在這些地區投資有很多的好處。首先與中國文化相近,遇到問題方便解決,對于今后的管理、交流都有幫助;第三是與中國友好的國家,對于中國企業的投資也是有利的;第四是比較穩定的國家,法制各方面比較全面的國家,投資環境較為穩定。
但海外投資相較國內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風險,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更需要慎重。
首先應該以國內水泥市場作為自己發展的重點,不能顧此失彼。有消息稱,冀東在2012年水泥產能將超過1億噸,這說明冀東在國內的發展態勢良好。國內的大本營越穩固越有利于國外的投資。
其次應熟悉海外的投資環境。包括當地商業操作、政策法規以及社會制度的了解。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只是處于初級階段,對國外當地商業操作、政策法規以及社會制度和文化背景如果不熟悉,不能本土化,就會面臨很大的風險。例如交易風險,國內企業對國際交易方式不熟悉,很容易造成在交易過程中陷入陷阱。所以了解和熟悉被投資國的法律環境,重視和加強法律風險防范,是擺在目前冀東水泥面前又一個現實而又緊迫的課題。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hyy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