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臺”激活創新“大動能”
重慶海螺鄭海峰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9月,以重慶市勞動模范、重慶海螺水泥分廠負責人鄭海峰同志的名字命名,現有10名成員。大家圍繞生產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雜癥”進行技術攻關、小改小革和成果轉化,激發了創新創造的大活力。 解決難題的“攻關站” 集思廣益解決生產組織上的“卡脖子”問題是創新工作室成立的初衷。“工作室就應該奔著問題去、對著問題改,把問題解決了、生產理順了,員工心氣也就順了。”鄭海峰告訴筆者,并舉了骨料生產線改造的例子。 近年來,骨料產品發運效率不高成為制約重慶海螺高質量發展的一道難題。“高峰時每天需求和發運相差5000多噸,好比小馬拉大車,很著急。大家都知道要改造,但卻不知道怎么改,缺乏經驗、時間有限、沒有先例可循、方案也不成熟,還擔心自己搞不好?!编嵑7寤貞浀??!斑@個問題是在咱們分廠,始終是要解決的,與其拖著耗著,不如在我們手里徹底解決。我們工作室的同志商量了下,提出了由我們來當‘尖刀班’來啃下這塊‘硬骨頭’的想法,公司很支持!” 在工作室接到任務后的第一次研討會上,“木桶效應”在反復的“交鋒”中脫穎而出,并最終形成共識:雖然長達1500多米的骨料生產線工序眾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環節都需要“推翻重來”,只用對制約整體生產效率的相對短板環節進行整改,通過提高“短木板”的長度,進而提高“木桶整體的儲水量”。目標確定之后,工作室成員首先對骨料生產線6個主要設備工作參數進行核定梳理,很快發現了生產線上的短板,隨即組織對破碎機、皮帶減速機、篩分機等設備進行了優化改造,經過團隊成員近2個月的努力,最終成功將生產線發運效率提高50%。 創新創造的“先行者” 今年3月,集團全員創新方案下發后,重慶海螺積極響應,結合實際制定了《黨員攻關與勞動競賽方案》《全員創新激勵方案》等文件,營造了濃厚的氛圍。“公司通過機制保障和激勵措施鼓勵我們大膽探索,爭當先行者,大家為此都提了許多想法,結合市場差異化競爭需求,圍繞如何為市場提供高質量服務,我們最終把目光放在了托盤水泥上?!惫ぷ魇页蓡T鄧彬說。 看準了就抓緊干!項目立項之后,工作室成員又一次擔當起“挑大梁”的重擔,很快投入到實踐當中:設備參數和工作原理不熟悉?翻閱大量文獻,重復研讀設備說明書;如何同生產線上游設備系統兼容?開展模擬實驗,尋找最優匹配方案;怎樣規避自動生產中的安全風險?學習對比先進單位的解決方案……兩個月的時間里,他們為此反復論證、反復試驗,只為找到“最優解”。 在敢為人先的勇氣和久久為功的韌勁加持下,托盤袋裝水泥項目最終獲得了成功,于6月正式投用。“整個技改過程不容易,通過不斷地熟悉、掌握設備工作原理,結合現場環境進行多項補充和優化,最終才達到了裝盤、纏繞、發運等流程同生產環境和原有系統的高度匹配,得以順利投產?!编嚤蛘f。值得一提的是,在技改過程中,大家還通過廣泛運用修舊利廢方式制作小設備、小配件,使得成本相較預算降低了20%。目前托盤袋裝水泥銷售為重慶海螺經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培育人才的“新課堂” 工作室的成員都是各個專業的技術骨干,在運行過程中注重發揮出不同專業、不同崗位技能人才的自身優勢,搭建了一個理論學習、經驗交流的平臺,在工作室領銜、骨干支撐、員工參與的反復實踐中,錘煉了一支技術精湛、本領過硬的專業隊伍。 創新是關鍵,人才是源頭。工作室建立“外交流、內循環”培訓學習機制,對外借助地方師資力量,拓展與地方培訓機構合作,對內開展“頭腦風暴”技術交流、答疑解惑和技術攻關等活動,帶出了一批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工作經驗和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為工作室的持續發展儲備了堅實的后備力量。2023年,由工作室牽頭,重慶海螺利用忠縣本地教育資源,與職業培訓學校聯合開辦了為期一年、每周一課的電工培訓班,百名員工參培并順利通過考試,取得了電工資格證書?!霸谄綍r的工作中,積累的大多是實踐經驗,而這次培訓,通過系統性的理論授課和針對性強的實操檢驗,讓我的綜合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背晒θ〉酶呒夒姽ぷC的黃健平說道。 2023年在忠縣組織的“忠州工匠”職業技能大賽上,重慶海螺代表隊還榮獲了電工組一等獎、二等獎。“以往巡檢工發現機電故障時,會通知維修工前去修理。通過培訓,大家都掌握了機電設備的原理,具備了一定的維修技能,對成功取證的員工,公司還進行激勵,大家學習積極性都很高。現在遇到一些常見的故障,自己都能解決,生產組織效率得到了保障?!惫矩撠熑藦垚勖裾f。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