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網評論:水泥企業應謹慎考慮在建擬建熟料項目建設!
2022年以來,受房地產持續深度調整等影響,水泥需求不斷下滑,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更加嚴重。筆者預測,當前熟料真實產能利用率已低于50%,達到階段性低點。然而,梳理在建擬建項目數據卻發現,當前仍有1.1億噸熟料產能處于在建或擬建狀態,在需求下行的市場環境下,如果這批產能如期投放市場,行業生態環境勢必進一步惡化,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就無從談起。本文欲通過分析在建擬建項目的數量、分布以及建設主體情況,呼吁水泥企業應從全行業利益出發,謹慎考慮新增熟料項目建設!
一、在建產能超3800萬噸 云南最多
水泥大數據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在建的熟料生產線項目一共27條,總產能3862.4萬噸。按產能規模來算北方地區約占31%,南方地區約占69%,其中南方地區西南占33.4%、華東地區占22.5%、中南地區占13.5%;北方地區西北占15.4%、東北地區占8.4%、華北地區占6.8%。從今年預期投產產能分布看,整體投產1757.7萬噸,占比在建產能45.5%。
表1:六大區域在建熟料產能情況
資料來源:水泥大數據研究院整理
從具體省份看,17個省份有在建熟料產能分布,云南在建產能878.2萬噸,位居各省份之首,但預計均不在今年投產,湖北、江西、寧夏、山東以及重慶等5省(市)在建產能預計均在2025及以后投產。其余省份在建產能預計均在今年投產,其中新疆今年投產2條線,涉及產能207.7萬噸。
表2: 各省份在建熟料產能情況
資料來源:水泥大數據研究院整理
從企業的在建產能數據看,中國建材在建產能近1200萬噸,占比全部在建產能總量30.7%。個人小企業(寧夏瀛海、云南中瑞建材、泉州美玲、云南玉昆永發、謀成水泥、圖木舒克中科建材等)在建產能雖然單體不大,但總量規模不容小覷,產能近900萬噸。其余企業在建產能均較小,除了亞洲水泥超過200萬噸外,其它多在200萬噸以下。
圖1:企業在建產能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水泥大數據(https://data.ccement.com/)
二、擬建產能近7600萬噸 華東占4成
據統計,已完成產能置換或正在進行的、有繼續建設意愿并在開展前期籌備工作,但尚未實質性開工的擬建熟料生產線一共48條,產能7523.4萬噸,擬建生產線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北方地區較少。其中南方地區占比7成,北方地區占比3成,特別是華東地區,擬建產能3019.1萬噸,占比40.1%,是擬建產能分布最多的區域。
圖2:六大區域擬建產能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水泥大數據(https://data.ccement.com/)
分省份看,全國19個省(市)有擬建熟料項目分布,擬建產能在700萬噸以上的地區有福建和四川兩省,山西、山東、安徽、河北、河南、山東、江蘇以及江西等8省擬建產能在500~600萬噸之間,甘肅、寧夏、陜西、云南、遼寧、重慶、浙江、黑龍江和湖北等9省擬建產能均低于300萬噸,整體較小。
圖3:各省(市)擬建產能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水泥大數據(https://data.ccement.com/)
分企業看,中國建材無論是擬建熟料生產線條數還是產能規模均位列第一,其中產能2858.2萬噸,占比全部擬建產能38%,接近4成。排名第二的是金隅冀東,產能占比7%;紅獅集團擬建產能359.6萬噸,占比4.8%,位列第三。其余企業多是1條線,產能在300萬噸以下。
表3:企業集團擬建熟料產能分布
資料來源:水泥大數據研究院整理
三、企業應謹慎考慮在建和擬建項目建設
2017年,工信部發布《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水泥行業產能置換開始加速,2018-2021年水泥行業效益達到歷史最好水平,產能置換如火如荼,2020年減量置換項目個數更是超過30個(剔除方案撤銷以及停建項目)。2022年行業遇冷后,產能置換偃旗息鼓,置換項目個數大幅減少,很多擬建項目在公布產能置換公告后沒有實質性開工,企業根據目前的市場行情已經放緩了建設進度或者內部擱置新建計劃。即便如此,但在建和進行籌備擬建的項目數量依然龐大,按照當前進度,這些產能中有不少可能將會在2025年、2026年釋放,屆時產能過剩情況更加嚴重。筆者呼吁,水泥企業特別是大企業應從全行業利益出發,擔當作為,謹慎考慮新建熟料項目建設!
圖4:2022年產能置換項目大幅減少
數據來源:水泥大數據(https://data.ccement.com/)
編輯:李坤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