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新動向 進入理性發展新常態
“咝咝冒煙的中國房地產市場正在冷卻。”《紐約時報》最近在一篇報道中這樣寫道。近兩個月以來,海外輿論與國內媒體一樣,密切注視著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新動向。
部分城市房價松動、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銷售額下跌、新房開工量萎縮、土地交易降溫……越來越多的海外專家相信,這些現象罕見疊加,預示中國房地產市場正發生結構性變化,深度調整窗口已然打開,新常態將隨之顯現。
迷思1:房價跌了就好了嗎?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5月份環比上漲的只有44個,為2012年年底以來新低。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僅為35個,同樣創下新低。
此后,互聯網上呼喚房價大跌甚至暴跌的聲音不絕于耳。部分媒體也驚呼房地產泡沫即將崩潰,中國樓市危在旦夕。不少海外專家提出,這些聲音背后是民眾對高房價的擔憂和憤懣。但若房價真的暴跌,對國民福利、經濟運行和改革前途,遠非好事。
首先,房地產與其他產業上下關聯,房價暴跌意味宏觀經濟大失血。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說,房地產市場遇冷,鋼鐵、水泥、化工等上游行業將承壓,家電、家具、裝潢材料等下游行業也將萎靡。英國《金融時報》也警告說,房地產市場如過快冷卻,將引發中國經濟“硬著陸”。
其次,房價過快下行積聚金融風險。英國巴克萊銀行在5月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房市持續低迷可引發連鎖反應:部分房企資金鏈斷裂,金融機構隨即出現大的風險敞口,作為抵押品的房產和土地顯著貶值。這個向下螺旋一旦開啟,可能爆發流動性和債務雙重危機。
最后,房市低迷引發的消費與投資雙降則會惡化企業經營環境,從而侵蝕就業,動搖民生乃至社會穩定。
迷思2:中國經濟應“去房地產化”?
房地產業是過去十年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柱性力量。但也正因為房地產業的巨大體量和輻射能力,一些學者提出,中國應通過改革轉型,擺脫房地產業對經濟運行的“綁架”,實現“去房地產化”。
對于此類觀點,不少海外專家認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蘊含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事實上,在市場結構性供大于求、信貸偏中性和投融資渠道逐步擴展的大背景下,中國房地產正告別高速增長通道,逐漸進入溫和、理性發展“新常態”。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說,讓房地產市場趨于正常化,行業利潤回歸正常區間,對資金有擠出效應,有利于中國經濟再平衡和推動結構性改革。
不過,這并不意味房地產業對國民經濟不再重要。巴克萊銀行在報告中說,房地產業仍是中國經濟主動力之一,對中國經濟增長直接貢獻約為10%。如果加上建筑、金屬加工、機械化工等關聯產業,其貢獻要達到20%。
迷思3:政府應救市嗎?
面對房地產市場回調態勢,市場出現救市與市場調整兩種聲音。
圍繞這一問題,惠譽國際評級機構在近期研究報告中說,房地產市場放緩構成中國經濟超預期下滑的最大風險,但中國政府眼下仍握有強大的政策工具應對可能的危機。
盡管如此,巴克萊銀行認為,中央政府近期仍可能放任房地產市場進一步回調,不以刺激樓市換取經濟增長。換言之,中央政府的著眼點不再是“救市”,而是“借勢”,在充分利用市場力量同時改進調控方式和切入角度,提升房地產市場健康度。
不少海外媒體注意到,與宏觀經濟調控創新相一致,中央政府對房地產業的調控展現出新思路:從全國“一刀切”式的行政強約束,到更強調分類調控和長效機制建設的市場化管理模式。一線城市著力“去投機”“去杠桿”,二線城市如出現庫存量大、量價齊跌等情況,則給予地方政府更大自由裁量權。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