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看待水泥產業熱點
事實如何呢?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行業投資確實過熱,按照建材協會相關負責人的說法,去年是我國水泥業異常火爆的一年——在旺盛市場需求的拉動下,全年水泥產量達到了創紀錄的7.3億噸,比2002年增長1億多噸。更令人“振奮”的消息是,專家預測今年全國將新增水泥產能2.1億噸。如此劇增的產能能夠適應需求多久呢?不難想象,不久的將來必然是產能與需求的脫節。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嚴格控制行業過度投資,從國家層面來講,無疑是一種明智的選擇——與其等產能嚴重超過需求,不如未雨綢繆,在問題出現之前通過政策的宏觀調控來將可能的問題規避。
然而,一旦透過投資過熱的表象,我們就會發現,投資過熱背后隱藏的更大、更深層次的問題卻是結構問題。從目前行業現狀來說,超過70%的生產線是落后的立窯水泥生產線。因此,由于相關政策的缺失,就使行業發展出現了難以抑制的“雙高現象”——一方面產能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落后生產線比例也居高不下。以廣東為例,目前該省水泥產量居全國第二位。但即使是這樣發達的省份,其立窯水泥比重仍然占到了整個水泥產量的80.95%,與經濟現狀嚴重不匹配。
另外,從產業集中度來講,也很成問題。還是以廣東為例,去年該省產量8011萬噸,居全國第二。但這8000多萬噸水泥卻是由525家企業來生產,平均每個企業的年產量僅十余萬噸。
因此,我們以為,目前水泥行業的結構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到了必須進行調整的時候。而國家嚴格控制投資過度無疑為該行業實現結構的升級改造提供了一種可能。那就是在提高產業集中度的同時,以先進的干法水泥工藝來取代落后的立窯水泥工藝,在產量增幅回落的同時,干法水泥比重不斷得到提高。
由于目前新型干法水泥快速發展和整個投資過猛增長在同一個時點上出現,我們容易把其快速發展和行業發展“過熱”混為一談。而一旦混為一談,借用建材專家喬龍德的說法,其結果就是容易在“潑臟水的時候把孩子一塊潑了出去,嚴重挫傷我們對水泥結構調整的投資積極性,進而喪失了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
為了避免重蹈上述覆轍,借國家控制行業過度投資機遇提高干法水泥比重,就需要我們對過熱現象進行細致的區分,辨證看待問題。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