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敬林:從工程建設標準入手 促砂石行業健康發展
近幾年,隨著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加大,砂石行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但是,隨著天然砂石資源日漸匱乏,國家嚴控采挖,同時加大了環境保護的監管力度。在此背景下,用機制砂石代替天然砂石,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被建筑工程所接受。可以預見的是,機制砂石未來將成為我國砂石行業主要的發展方向并終將會作為天然砂石的替代品進入建筑領域。
然而在快速發展的背后,機制砂行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并嚴重制約行業發展。
從長遠利益著想 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當前,占據砂石行業主體的小規模制砂企業,其生產工藝、技術比較落后,很多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國家的方針政策嚴重不符。
綜合來看,這些小型砂石企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形成不了規模經濟;第二,工業化程度低,大型的成套設備沒有,生產方式落后;第三,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影響項目建筑企業和施工企業的產品質量;第四,環境保護理念淡薄,粉塵、污水污染嚴重;第五,生產管理水平偏低,技術基礎薄弱,造成社會效益低下,且成本消耗過高。以上問題,都制約了我國砂石行業整體的發展進程,相對于水泥、玻璃、陶瓷這些行業來說,砂石行業整體明顯落后。
砂石行業要擺脫困境,一方面,企業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內情,從長遠利益著想,努力提高機械化、現代化的生產水平,走規范化、規模化的發展之路;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對企業監管措施,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從企業的建廠之初,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制定工程建設標準 發揮行業促進作用
隨著砂石行業的迅速發展,行業協會和有關政府部門都加大了管理力度,并研究出臺了一些管理措施和技術標準,如《砂石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機制砂石行業發展指導意見》、《機制砂生產技術標準》、《機制砂石礦山開采技術規程》、《建設用砂石礦產開采準入條件》等,對砂石行業發展產生了有效的促進作用。
第一,提供技術支撐。工程建設標準是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一方面,為統籌城鄉發展,保障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防災減災確保人民生命的財產,以及提高工程與產品質量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面,也為法律法規提供了技術支持,如城鄉規劃法、建筑法、環境保護法等,都以標準作為技術支撐。城鄉規劃法第24條規定,編制城鄉規劃,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而標準就成為執法期間必不可少的依據。此外,工程建設標準為工程建設活動創造前提條件,也為包括檢驗檢測、合格評定在內的各項技術合作,提供了依據;為設計審查、工程質監、監理、驗收等活動提供技術支撐。
第二,發揮橋梁轉化作用。標準是科研、生產、使用三者之間的一個橋梁。通過標準的實施,科學技術與實踐經驗從理論走向實際,從局部走向整體,從而產業化得以實現,創新成果得以迅速傳播,技術與經驗在更大范圍內,得以推廣和應用,并最終實現生產力的轉換。在此期間,標準就成為了鼓勵先進,淘汰落后技術的創新平臺,同時,也為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參與國際間的競爭,提供技術發明。
第三,引導促進作用。標準是技術向更高層次發展的一個手段,對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應用,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體現了先進性的標準的實施,必將引領技術的更新換代。而一些不符合標準的技術,將受到抑制。標準的實施,也將促進行業水平的顯著提升,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發揮標準的技術導向作用,有助于實現產業升級,以及經濟結構調整。與此同時,標準在促進科技成果迅速轉換為生產力的同時,也為新一輪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新的動力。
第四,約束保障作用。標準是實現社會發展的政策性的約束和保障,強制性標準在我國是屬于技術法規,具有法律的強制性。由政府組織制定的推薦性標準,也具有一定的行政約束性,只要在納入經濟合同當中,便受到法律的約束,一旦違反了標準的規定,損害了群眾的利益,那么標準也是群眾捍衛自己權益的有力武器。當前和長遠意義上,標準對促進資源綜合利用,保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的約束,是非常顯著的。
據悉,工程建設標準《機制骨料加工廠設計規范》已經立項,3月底即將開始啟動編制工作,《機制骨料加工廠設計規范》是工程建設的國家標準,主管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是強制性國家標準,由蘇州非金屬礦工業設計研究院和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主編,編制周期為1.5年,預計2016年底實施。
標準頒布實施后,對于實現企業現代化、規范化生產,淘汰落后工藝和裝備,強化節能環保意識,促進企業的升級轉型,引領行業健康發展,都起到了好的引導作用。希望掌握先進技術和先進生產裝備等行業內的廠家,積極參與標準的編制活動,為促進行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編輯:李芝祿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