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產業化需要更多企業參與
在大多數企業還在為房價漲跌、企業規模擴大發愁時,萬科在探索行業發展方面已經遠遠走到了同行前面,比如住宅產業化。
萬科董事長王石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明年萬科計劃全部新建住宅都使用到住宅產業化的產品,比重或多或少,“這是推動產業的質的變化”.經過十余年的籌備、試點、磨礪,萬科“在工廠造房子”的夢想終于有了實質性進展。
與“手工建造”相比,標準化的工業生產具有裝配精度高、建造時間短、能源消耗少等優點,但也存在成本偏高、生產技術儲備不足、管理經驗匱乏等問題,迫切需要政府引導。
上個世紀90年代起,建設部就在大力推動建筑部品標準化工作,但進展緩慢。無他,在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下,沒有企業有動力進行成本明顯高于“手工建造”的工業化升級。絕大多數企業更喜歡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無限的圈地和謀求超高額利潤,而不是投入大量資金去探索不知何時有回報的產業化。盡管相當部分的開發商其實已經看到了住宅產業化的勢在必行。數據顯示,發達國家的住宅建設中,完全的工廠化住宅已占據很大的市場比例,日本為20%-25%,美國為31%,瑞典則高達60%.
一個品牌開發商告訴記者,他高度認可住宅產業化的高精度和高效率,但認為在十幾二十年內中國都不用急于考慮住宅產業化,因為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勞動力不會匱乏,用工成本的漲幅不足以平衡工業化生產的成本。可是采訪幾年后,中國局部地區開始出現用工荒問題,2009年以后甚至擴展到全國,在80后日益成為勞動力市場主流時,建筑業的主力依然是60后、70后,勞動強度大、環境差、提升空間低,成為80后拒絕建筑業最主要的原因,他們更喜歡整潔有序的工廠環境。
此外,在連年大幅增長的貨幣供應和迅速高漲的房價帶動下,人力成本上升之迅猛,令所有的企業都開始吃不消。其中建筑行業的人力成本上升是最迅速的。據北京市建筑業人力資源協會統計,2009年到2011年期間,北京市建筑業工人的工資漲幅每年在20%左右,近幾年漲幅雖然有所緩解,但依然在5%左右。一個普通的木模工,月薪上萬元,依然招不到足夠的工人。
當前的改革需要倒逼,行業的創新也需要倒逼。房價不可能無止境地漲下去以平衡地價和人工上漲帶來的壓力。顯然,住宅產業化已經出現了突破窗口期。但行業涅槃過程中,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兩個萬科這樣的先行者,而是諸多自覺的響應者。
編輯:武文博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