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網獨家:4500噸/日 PK 8500噸/日!“批小建大”太過離譜
日前,貴州公示了一6833t/d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補充產能置換方案,方案顯示,主體設備規格型號及數量Φ5.4/5.8×78m回轉窯一條;補充后設計產能6833t/d;置換(進)產能2333t/d;置換比例1.5:1。
據貴州省工信廳公布的2022年水泥熟料生產線清單顯示(截至目前,未見貴州省2023年水泥熟料生產線清單),該生產線主要設備規格Φ5.4/5.8×78m,設計產能4500噸/日,建成投產時間2011年5月。
如根據之前歷次產能置換辦法的水泥熟料產能換算表推算,生產線規格為Φ5.4/5.8×78米時,其對應實際產能應是8500t/d。然而,清單上所列的設計產能僅為4500t/d。實際產能為設計產能的1.89倍,離翻番僅一步之遙。現在即便算上此次擬補充進的2333t/d產能,重新備案產能為6833t/d,也只及到8500t/d的80%。事實上在考慮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的不斷進步因素下,8500 t/d還不一定能打得住。
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2024 年本)官方解讀稱,取消以水泥回轉窯窯徑為依據核定產能的規定,推動備案產能與實際產能統一。為推動備案產能與實際產能的統一,對于實際產能大于備案產能的合規生產線,可按實施辦法補齊差額產能并完善備案、環評、能評等相關手續。這里所指的實際產能應是生產線能實際生產產能,與之前所稱按窯徑推算實際產能不同。但相互之間還是有一定的關聯度,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對于批小建大的項目,實際生產產能大于甚至遠大于設計產能。主管部門為了針對此類弄虛作假行為,不得已在產能置換時硬生生插入了設計產能與按窯徑推算實際產能比較并取小者的程序。這還真是水泥行業一道“風景”線。
如何補齊差額產能呢?尤其是存在較大差額之下如何真正補齊呢?既然當初設計單位與甲方一起進行產能縮身,使可行性研究變味為可批性研究,那么在這次主管部門下決心規范水泥行業產能管理中,要消除由于備案產能與實際產能兩張皮對審批嚴肅性、企業誠信經營、行業發展生態等造成嚴重影響,存在備案產能與實際產能兩張皮的企業理應與原設計單位一起,按補齊生產線規模和產出方案要求,對項目需求分析及產出方案、項目要素保障、生產經營方案、安全保障方案、投資估算(購買產能、前期工作費用、資金等)、盈利能力分析、融資方案、債務清償能力分析、財務可持續性分析、生態環境影響分析、資源和能源利用效果分析、碳達峰碳中和分析、風險識別與評價、項目面臨的主要風險等內容進行認真研究,提出項目應補多少產能可行的研究結論。真正做到產能補齊后生產線備案產能與實際產能統一。不能拍腦門找補一下就對付了!
貴州省公示的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補充6833t/d產能置換方案是否真能做到備案產能與實際產能統一,似乎并不太能令人信服!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